治好了母亲的带状疱疹自学中医记之八
15年5月18日母亲说腰疼,按摩后缓解。另言大腿外侧至臀部肌肉麻。19日开始疼痛,影响走路,但老人忍过,没有言语。晚上疼痛加重,牵引至腹部。20日晨起后几乎不能走路,才由哥带着去看医生,诊断为带状疱疹。刻下,见腰及腹股沟有米粒大红点,刺痛,给开了三天的西药,称不需开中药,也没让输液。这病自己也得过,知道它不是什么要命的大病,但一是易误诊二是太疼痛。年老体弱者极易落下后遗神经痛,此痛为四大疼痛之一。我的病,因误诊治疗不及时迁延近十年,仍未彻底好,因此非常担心。
确诊后,就遍查验例,无非针对湿热之毒,并考虑病位经络来遣方用药。母亲年迈,脉右数大滑,左沉细弦见数,两尺偏大,舌后半部见黄腻苔。大便少小便多,疼痛已影响正常睡眠。显为气血偏虚又邪盛,尤其血虚,而病在少阳,治当清利肝胆邪毒,但因年迈不可过用寒凉解毒之品。选成药龙胆泻肝丸早晚各一次,相对温和。另服汤药芍药甘草汤合瓜蒌红花汤加减,加补血、镇痛、燥湿、建中之品以期标本兼治。方为当归15、白芍25、苍术15、茯苓15、半夏12、大黄9、延胡索12、全虫6、蜈蚣2条、红花10、全瓜蒌15、党参15、甘草9、大枣3、薏苡仁30、蚤休10。同时,外用六神丸调醋或雄黃冰片米醋抹三次。并在痛处以三棱针刺血拔罐,尤其最先发红肿处,是为蛇串疮之蛇头。打蛇打七寸,拨岀黑血很多。此前还痛的躺在床上,精神萎靡。拔后已起床,坐在沙发上和儿孙说家常。此后到26日,间隔一天刺血并服汤药,病势已经明显减轻。27日,在上方中加清热的三黄汤,但出现恶心反胃和呕吐。就减去三黄,加生姜。药后平稳。患处在治疗后没有再发展,没有出现水泡,且已结痂。疼痛也大为减轻,出现好转。29日,反复推敲,变方为小柴胡加减,柴胡10,黄芩12、半夏10、党参10、生甘草6、龙胆草6,川乌3、连翘30、马齿笕30,因有乌头,虽3克,但按法煎了,并没有心慌现象。但晚上服药后反胃,不舒服,且疼痛较重,出现循衣摸床现象。还头昏身倦,腹泻三次,仍是过用寒药的问题,本来中虚,本应注意,需用苦寒,必要反佐,再次疏忽,很是惭愧。在第二副中加生姜3片,干姜10,药后平稳。6月1日,疼痛大减,食欲二便正常,脉象基本恢复平时。气色也恢复了,唯自言不想说话,全身觉乏,老想睡觉。虑上方过峻,改方为小柴胡合芍药甘草加五苓散加瓜蒌红花,柴胡12、黄芩10、干姜5、半夏10、白芍20、生甘草6、党参12、猪苓10、泽泻15、桂枝10、白术15、连翘20、当归10、生姜3片、大枣3,全瓜蒌30,红花5。服后平稳。默默不欲言好转。黄腻舌苔已消。最后用芍药甘草合生脉饮加当归黄芪。方为白芍30、炙甘草6,连翘20,当归15、黄芪10,党参15、麦冬10、五味子10。并刺血拔罐,已无黑血,拔后感到患处很爽快。但仍有两处疼痛未彻底。
5日,言昨晚又疼的厉害,但睡眠没有受影响。精神大好,恢复到了平时,困乏感减轻。亲给我倒了冰糖水。左脉细弱减轻。但仍数。舌苔出现白腻。加生姜3片,续服上方。
前后半月有余,诸证皆安,没有留下后遗神经痛,治疗比较成功。总结的得失,一是及时。没有等疱疹出来,就遏制住了,减轻了可能的痛苦。二是有效。没有大量使用西药,没有住院,没有输液,用中医办法,取得满意疗效。三是便廉。就在家中服药,中药除第一二方有全虫和蜈蚣稍贵外、其他药物都不贵,每付大概在10元左右,总共大概元。成药等仅百元。如住院或到诊所输液肯定要贵得多。四是安然。老人住在哥家里,哥嫂照顾饮食起居很周全,病就好的快。我每天去看,就少了很多外出诊治的麻烦。在治疗上有下面的体会。
一、诊断很关键。这个病是常见病,但容易误诊,尤其有外感症状时。一旦误诊,等发出疱疹再治就有些迟,可能会延长病程,增加痛苦。尤其是老年人易发此病,为人子者更应注意。
二、治法要联合。西药有阿昔洛韦专门治此。中医办法最好是刺血、外敷和汤药、成药结合。刺血可以直接针对患处,尤其是所谓的蛇头和蛇尾。用真空罐拔出恶血,症状马上会减轻,为母亲刺血5次,每次都说疼痛大减。但必须注意气血和耐受情况。成药按传统治法,如《医宗金鉴》所嘱属肝火者,如疱疹不显,湿性不著,用龙胆泻肝丸。母亲除开始几天,后来一直服用,但用量逐减。此药因有龙胆草,当虑其寒。另外还让每天早上含服了桂附地黄丸,以增强抵抗力。
三、汤药尊经方。至今用药十二付,随证加减,效果不错。用方主要是(1)芍药甘草汤,此方解痉止痛效果确切,且寒热适中,受到很多中医大家的推崇。白芍用量在20至30克之间。基本和当归芍药散配合使用,主要是母亲血虚。左脉太弱。(2)瓜蒌红花甘草汤,此方是针对此病的古专方,用了六付。(3)小柴胡加川乌、连翘两付,此是大同一老先生的经验方,但力量较大,适合初起。加五苓散两付,因五苓散可治神经节水肿,是日本汉医的经验,另外就是母亲小便频而量少,服药改善后停。(4)生脉饮,对身困乏,所谓气阴两虚。其余加减,大多针对疼痛或固护中焦。
四、必须重视人。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说治病要方—病—人相应。特别是人,用药不能只见病,不见人。当然这也是中医一贯的思想。关于人,一定要区别体质,特别是老人虚人,用药时一定注意要保护正气,比如胃气。在用药抗邪时,要考虑耐受度。母亲血虚胃寒,虽然注意,但因为着急想让尽快好起来,还是过用了寒药。
须改进的地方
一、诊断水平太差。没有在出现不适时发现是此病。要感谢正确及时诊断的诊所大夫。
二、用方药过于多。方的变化虽有根据,但还是有点多,心里着急又没底。虽据症状加减药物,结果立方越来越大,而疗效,实在讲,是模糊的。所以必须对每味药的药性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不能糊涂。这是以后要改进的地方。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yw/11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让私处灼痛的生殖器疱疹一定是性传播吗
- 下一篇文章: 啥病看中医,啥病看西医一目了然,别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