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中医理解与症治
写题目的时候又一次感叹西医对疾病的命名能力,那绝对是,一流。中医治病,不管病名,看的是生病的人到底有什么症状,同时又是个怎么样的体质。所谓的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是:急起发热和咽喉痛,并在软腭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与溃疡面,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西医认为此病是由病毒引起,如柯萨奇病毒与肠道病毒。在中医古籍中并无疱疹性咽峡炎这个病名的记载,但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中医学多将其归属于“风热喉痹”、“口疮”、“感冒”、“口靡”等疾病的范畴。《素问·阴阳别论篇》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为阴阳合邪,此病具有传染性,故从病因上可归属于湿热疫毒。《黄帝内经》“小儿咽喉生病者,由风毒热性搏于气血。”“风热喉闭,其因皆由病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指出其病机为外感风邪与内热火毒的邪气,搏结于咽喉发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疮疡经验全书》从生活中的病因病机看,现代生活中各种零食、饮料中的化学添加剂等对小儿的身体造成负担,或喂养过多膏粱厚味,清阳不升,浊阴难降。导致小儿胃火偏盛,心脾积热,热熏咽喉;再感风热之邪,由口鼻侵入,内乘于脾胃,内外合力而发病。故本病病理多为风、热、湿、毒。也因此夏季与秋季为此病的高发期。治则亦从风、热、湿、毒入手。因此,治疗此病的中医方剂中多以清热解毒,清咽利喉为主,如五倍子、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黄连、大黄、薄荷、浮萍、蝉蜕等。而有这样效果的中药大多都是寒凉药、苦寒药,因此在组方过程中也要注意对于脾胃的照顾,如可加入干姜、炮姜、生姜、大枣、炙甘草等温中顾护脾胃的药味,另外要在饭后服用。在内服汤药的同时,也可配合外治方法:合谷、曲池——可刺,小儿可按压;少商、商阳——点刺放血。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感受。
别忘了坐诊地址已经搬到了德元堂中药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zl/15078.html
- 上一篇文章: 卫生保健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北大
- 下一篇文章: 近期高发手足口病amp疱疹性咽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