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身免疫性脑炎边缘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本文原载于《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年第5期

边缘性脑炎(limbicencephalitis,LE)是一种新型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病变主要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内侧颞叶的边缘系统。以往通常认为LE是由肿瘤的"远隔效应"所致。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相关抗体认识的提高,LE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本文通过对L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进行综述,希望提高该类疾病在临床中的诊断率,减少诊疗的延误。

一、研究背景

年Brierley等[1]首次报道了累及边缘系统的亚急性脑炎病例,尸检发现患者体内存在肿瘤,并提出"副肿瘤神经综合征"的概念。最初认为此类病变为肿瘤相关性疾病,然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和相关抗神经元抗体的确定,LE逐渐被认为是一种新型自身免疫性疾病。直至年,Yuasa和Fujita[2]在LE患者体内发现抗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voltage-gatedpotassiumchannel,VGKC)抗体,传统"边缘性脑炎"的概念才被打破。年,Dalmau等[3]在LE患者的血清或脑脊液中分离出抗海马和前额叶神经细胞膜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靶抗原均为NR1/NR2功能二聚体,提出NMDAR脑炎的概念,明确了该病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性质。近年来随着神经元表面抗原抗体检测的开展,年Xu等[4]报道了我国首例抗NMDAR脑炎病例,从此新型LE逐渐被更多的医师所







































北京哪家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cs/1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