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来袭,中医治疗有绝技治疗带状疱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疾病,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老百姓叫做蛇窜疮、蜘蛛疮。人类是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长期潜伏在脊神经和颅神经的神经节细胞中,当机体受到刺激时,如创伤、疲劳、病后体弱、恶性肿瘤导致免疫力下降时就会发病。本病好发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的支配区域。首先出现潮红斑,然后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不融合,继而迅速变为水疱,疱液清净,伴有轻重不一的神经痛。疱疹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很少超过中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春秋两季明显。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加。病程多为2~3周,年老体弱的3~4周,水泡结痂脱落而愈,遗留短暂淡红斑或者色素沉着。少数病人遗留神经痛,病程长短不一。

西医多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为治疗原则;应用利巴韦林(病毒唑)、阿昔洛韦、干扰素、B族维生素、待因片、曲马多、布洛芬等;中医则内服外用、针灸拔罐;疗效上明显优于西医。可以大言不惭的说中医有特效。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腰部、胸胁,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与中医学文献记载的“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缠腰火丹记载:“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又如《外科启玄》蜘蛛疮记载:“此疮生于皮肤间,如水窠相似,淡红且痛,五七个成攒,亦能荫开。”赵炳南称之为“串腰龙。”

病因病理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症状特点

皮疹出现前常有轻重不同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局部皮肤知觉过敏,灼热,针刺样疼痛等症。以后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簇集成群,互不融合排列成带状。常沿一定的外围神经部位分布,好发生于单侧,亦偶有泛发者。有附近淋巴结肿大,最后水疱干燥、结痂、脱落,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斑。病情严重者,有的水疱内容物为血性,或发生坏死,愈后遗留疤痕。部分病人皮疹消退后,局部遗留神经痛,经久不能消失。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成人较多。

辨证施治

(一)辨证方药

1.热盛型

局部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自觉口苦咽干,口渴,烦躁易怒,食欲不佳。小便赤,大便干或不爽。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

肝胆热盛,气滞湿阻,兼感毒邪。

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15g,大青叶15g,连翘10g,生甘草10g,泽泻10g,元胡10g,车前子(布包)10g。

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大青叶、连翘、生甘草清热泻火解毒;元胡行气止痛;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发于头面者加菊花;发于上肢者加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血热明显出现血疱坏死者加白茅根、赤芍、丹皮;感染重者加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大便秘结者加川军;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

2.湿盛型

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时溏,女性患者常见白带多。舌质淡体胖,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兼感毒邪。

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5g,板蓝根15g,元胡10g,车前子10g(布包),泽泻10g,生甘草10g。

苍术、茯苓、厚朴、陈皮健脾除湿;车前子、泽泻渗利水湿;板蓝根、生甘草清热解毒;元胡活血行气止痛。

3.气滞血瘀型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气滞血瘀,余毒未尽。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活血散瘀汤(白三号)加减。

鸡血藤15g,鬼箭羽15g,红花10g,桃仁10g,元胡10g,川楝子10g,木香10g,陈皮10g,全丝瓜10g,忍冬藤15g。

鸡血藤、鬼箭羽、红花、桃仁活血化瘀;元胡、川楝子行气止痛;木香、陈皮、全丝瓜行气通络;忍冬藤清解余毒。体实者加川军以破瘀,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

(二)局部治疗

1.水疱,用雄黄解毒散30g加化毒散3g,混匀水调敷或用新鲜马齿苋或白菜帮捣烂混合调用。

2.轻度糜烂者,用祛湿散,植物油调用。

3.后遗神经痛者,用黑色拔膏棍或脱色拔膏棍热贴。

1自拟方五蚣黄白冰片散治疗带状疱疹

在老家行医时,曾有同学妻子毕氏前来门诊找我,说是左胸连着腰和肋骨疼痛,感觉就像针扎火燎般的疼,触碰加重;以为是闪腰岔气了,吃了几天三七片和止痛药没有太大效果,故来让我看看。我仔细观察了一番,皮肤完好无损,只是用手触摸时说痛而已。问其活动时疼痛加重否?她说动不动一个样。于是心里有了底,推断她得的可能是带状疱疹,即中医所说的干性带状疱疹,西医所云的顿挫型疱疹。劝其服药打针或者输液,她推脱说上班没有时间。于是将就开了常用方子外用:五倍子30克、蜈蚣2条、雄黄10克、白矾10克、冰片5克,研末,香油调涂,一日数次。数日后毕氏满面春风而来,告之已愈。

这首方子现在我还在应用,不但治疗疱疹,大凡痈疖疮疡阳性者均可用之。本方治愈了不少带状疱疹,水疱多的一般用生理盐水调涂,水泡少的一般用香油调涂,同时水疱较多的要把白矾换了枯矾,收敛效果明显。细心的同道们都能看出这个方子主体就是二味拔毒散,当年我从医学杂志上抄下了此方治疗此病,效佳;又看到报道说蜈蚣治疗此病奇效,便加了进来。再加上自己常用的五倍子和冰片,就组成了五蚣黄白冰片散,具有清火解毒敛疮止痛的功效。

袁某,女,53岁,农村人,家境比较贫困,患带状疱疹久拖未治,自己在家中用蒲公英外敷,用清水清洗,以至于感染。病情加重,疼痛难忍而来求医。查见左乳房上、胸胁和腰上布满成带状分布的水疱,大小不一,疱液发黄浑浊,间有一些小溃疡,其上罩着浅黄色脓,患处皮肤红而略肿。问其说头晕,口干心又烦,大便干燥难解。一派肝火升腾、毒邪淤滞之象。劝其输液治疗合并的感染,其面露难色。于是给她开了五蚣黄白冰片散,嘱咐其回家用生理盐水调涂,一日多次。每次换药之前先用碘伏清创。又给他开了些头孢片和索米痛片辅助治疗。大概过了月余,其子来述已经好了。

另外,中医运用雄黄制剂治疗带状疱疹由来已久,其复合方很多,大多疗效可靠。像雄黄蜈蚣酒精液(雄黄10克、蜈蚣2条、75%酒精毫升,浸泡后涂搽患处),雄黄利多卡因酒精液(雄黄10克、75%酒精50毫升,2%-4%利多卡因1支,浸泡后涂搽患处,止痛相当迅速,适用于特别疼痛的患者。原方是普鲁卡因,因其是要求试敏药,故改用利多卡因。这两个方子配制简单而效果也较为明显。例如,刘某,女,30岁,带状疱疹起于右侧颈部、下颌,疼痛难忍,我用雄黄利多卡因酒精液,一次痛止,数十次而安。应用雄黄和蜈蚣应该注意它们的过敏反应,有医学杂志报道过,用之前最好问问病人有没有过敏史,以便防患于未然。否则出了医疗事故很麻烦。

2瓜蒌红花汤治疗带状疱疹

这首方子是我自学习四川名医余国俊中医的理法方药以后开始应用的,余氏推荐说此方可以作为带状疱疹治疗的专病专方,无论是肝经实火还是肝经湿热,此方均效。而且应用此方治疗后很少遗留神经痛这个后遗症。

杨某,男,61岁。左侧腰背疼痛、起水疱3天,头痛,咽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硬,小便短赤。查见小水泡澄清群集,呈带状斜向分布。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病属肝经实火,毒邪滞留。处方:全瓜蒌克、红花15克、生甘草10克。5剂后复诊,无新发水疱,痛减,便畅,每日轻泻一二次。减全瓜蒌为60克,继续服7剂而愈。

李某,女,49岁,天津杨柳青人。医院确诊为带状疱疹并且治疗了7天,疱疹明显减少,但疼痛增加。纳少,大便干,小便短少。查见面白神疲,右手臂、右胸、右腰斜向呈带状分布皮损,其上有簇集小水泡,不融合,皮肤暗红。我无意间碰了一下病人的皮肤,病人“妈呀”一声,叫嚷着痛死我了,可见疼痛一斑。这是我遇见的最严重的一例,也是治疗时间最长的一例。病人舌苔黄,舌质红,脉沉弦而略数。诊为肝火升腾,毒邪淤滞。处方:瓜蒌仁50克、瓜蒌壳20克、红花10克、生甘草10克。7剂后复诊,疱疹消失殆尽,唯痛不减,新增口干苦,夜寐差,舌苔少,舌质红,脉弦细数。这是肝经遗毒,肝络凝瘀,上方加犀角地黄汤:水牛角丝30克、白芍50克、甘草15克、当归1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生地黄15克、蒺藜15克。此方基本上就是余老师的原方剂量。服7剂后,皮肤基本上恢复正常,仅留色素沉着,唯患处灼热刺痛难忍,诊为肝肾虚而毒邪瘀,处方:全瓜蒌50克、红花10克、白芍30克、生甘草10克、延胡索15克、川楝子15克、麦冬30克、北沙参20克、生地30克、全蝎6克,连服7剂,疼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至15剂而愈。可见神经痛多么难疗。

瓜蒌红花汤出自程国彭《医学心悟》之瓜蒌散,一般单独应用即有明显效果,瓜蒌的剂量可以灵活掌握加减,瓜蒌有轻泻的功用,如果病人便稀体虚,应该用全瓜蒌而不单用瓜蒌仁,以减少不良反应。另外郭永来老师介绍的瓜蒌红花汤加板蓝根系中西思想的统一,疗效也应该非常明显。

3梅花针拔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

这个方法学习的很早,但很久都不敢应用。我走的是中西医结合的路子,一些西医的学术思想根深蒂固,就怕刺破水疱再拔罐子引发感染。因为治疗带状疱疹如果感染,治疗比较棘手,会使病程延长,病痛增加。

我去牡丹江学习考试时认识了张永昌医生,相谈甚欢,在交流经验时,他就谈到了治疗带状疱疹的梅花针拔罐疗法,不管是带状疱疹,还是单纯疱疹,甚至是性病私处的疱疹,都可以说是特效。治疗原则就是先用梅花针叩刺患处水疱,然后用火罐拔上,5~10分钟取下火罐,大多一次就可治愈。而且毫无后遗症神经痛的困扰。发生在面部、颈部、阴部的疱疹,患处面积小,就用真空罐抽吸,同样有效。如果没有痊愈,隔三五天再治疗一次便可。我自从听了他的演说之后开始着手应用此方法,效果真的是不错。

孙某,男,40岁,患带状疱疹5天余,直接用上述方法治疗一次就痛减疱消,第4天又治疗一次,渐渐痊愈。后来又验证了一例,效果确实比想象的好。

4拔火罐配合外敷云南白药治疗带状疱疹

这方法也是从医疗杂志上学习来的,简便易行,疗效突出。是梅花针拔罐疗法的异类。方法是将患侧皮肤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梅花针或者三棱针叩刺患侧皮肤水疱,拔火罐10分钟取下。再用生理盐水调云南白药成稀膏,外涂患处,包扎固定,如果一次不愈,隔三五天再治疗一次,一般也是愈后无遗留神经痛。此方法和上方法基本上相似。

5传统方子治疗带状疱疹

很多医生都喜欢应用龙胆泻肝汤和胃苓汤,当年我也不例外。一遇见带状疱疹,脑海里浮动的就是这两个方子:肝火、湿热用龙胆泻肝汤,脾虚湿盛用胃苓汤。临床上根据症状加减得当,疗效也很明显。

张某,女,27岁,右侧腰部皮肤略红,上有小水疱,三五成群,互不融合,疱液清净,成条带状分布,自感觉灼热,隐隐疼痛。已经10天余,现在头晕,胸闷。纳少,便稀溏。查见面白神清,皮肤如上所述,舌苔白腻,体肥大,舌质淡,脉沉缓无力。证属脾虚湿盛,毒邪滞留。治宜健脾利湿,兼解毒邪。处方:炒白术15克、苍术15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茯苓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板蓝根30克、黄柏10克、苦参10克。7剂后复诊,症状大减,又去苦参,加蒲公英30克。连服7剂而愈。嘱咐服用香砂六君子丸善后。

赵某,男,45岁。右侧腰部疼痛,有群集水疱,成带状分布,大小不一,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粟米。头痛,头晕,口干苦,大便硬。患病已经3天,在家吃药不效,故来求诊。查见面红神清,皮疹如上所述,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有力。诊为肝经湿热,治宜清肝利湿,解毒止痛。处方:龙胆草10克、生栀子10克、柴胡10克、生地15克、车前草30克、泽泻10克、甘草6克、当归10克、菊花10克、板蓝根3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连服7剂后复诊,水疱已经开始消退,唯疼痛加重,加五蚣黄白冰片散外用,又连服上方10剂而愈。

1血府逐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不占少数,尤以年老体弱为多。有的经历一段时间后自行消失,有的绵绵作痛,阴雨天加重,有的疼痛剧烈无休止,夜间加重,搞得寝食难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治疗的方法很多,效果都还不错。我所常用的就是朱进忠老中医推荐的血府琢瘀汤,再加上止痉散和川楝子散,效果还说得过去。

杨某,女,63岁。患带状疱疹月余而愈,遗留神经痛,疼痛剧烈而无休止。一般夜间加重,像针扎般痛。查见表情痛苦,面色发暗,皮肤正常,有色素沉着。舌苔薄,舌质暗,舌边有瘀斑,舌下静脉怒张,脉沉涩。诊为毒瘀肝络,不通则痛。治宜活血化瘀,解毒止痛。处方用血府琢瘀汤加延胡索15克、川楝子10克、蒺藜10克、全蝎6克、蜈蚣2条、板蓝根15克,连服15剂而愈。

综上所述,带状疱疹还是好诊断的,还是比较好治疗的,一旦诊断明确,就可辩证选方进行治疗。多年的经验,汤药疗效特别明显的还是瓜蒌红花汤,它可以作为带状疱疹的专病专方。以上介绍的多种方法都可以互相配合应用,以期增加疗效,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的痛苦。我们作为中医师,一定要博采广纳,心中积累多了,临症时才会灵活变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不脱离理论的基础上要走实践实用的路子,方能成为一位合格的中医。

本文内容摘自《杏林微蕴——江湖郎中临证实录》。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民间俗称“蛇丹疮”“蜘蛛疮”、俗称“缠腰龙”。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

带状疱疹病因及症状

带状疱疹病常为心经火旺、脾肺湿热与肝胆火旺所引发。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疱疹样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临床多呈现数个簇集疱疹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常呈单侧性,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分布,常见于胸腹、腰背及颜面部,局部皮肤有灼热感,伴有神经痛等。

西医认为属于病毒性感染,至今尚无特效疗法。初次感染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

其临床会表现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剧烈的神经痛。带状疱疹一旦误治、失治、和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就会产生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的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的中药辩证治疗

带状疱疹辨证论治,分为三型施治:热盛型、湿盛型、气滞血瘀型。

1.热盛型

局部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自觉口苦咽干、口渴,烦闷易怒,食欲不佳。小便赤,大便干或不爽。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

肝胆热盛,气滞湿阻,兼感毒邪。

清热湿热,解毒止痛。

龙胆泻肝汤加减。

2.湿成型

皮肤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时涯,女性患者常见白带多。舌质淡体胖,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脾失健运,蕰湿不化,兼感毒邪。

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型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气滞血瘀,行气止痛,清热余毒。

活血散瘀汤加减。

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综合内外治法

临床介绍的治法很多,但有特效者也并不多见,内服方多倡用《龙胆泻肝汤》之类的处方来治疗,我刚学医时也曾数次应用过,效果也并不理想。对本病的治疗,现代西医常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布洛芬和维生素类等药物,但疗效很不理想,中医药对本病有着丰富的治疗方法和良好临床疗效。

下边我介绍的几个方法都是我在基层接诊时常用的状疱疹特效方,中西医综合内外治方法试用至今,效果确实很好。一般三天—七天左右结疤,十天左右痊愈。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此方就是《医宗金鉴》外科中的二味拔毒散。二味拔毒散出自《医宗金鉴》由雄黄、白矾两味药组成《金鉴》称:此散治风湿诸疮,红肿痛痒,疥痱等疾甚效,用鹅翎蘸扫患处,痛痒自止,红肿即消。但并未言及治带状疱疹(缠要火丹).我自从得此方,辩证实治,灵活运用,屡屡用于临床而收效甚捷。

方法一:带状疱疹简易方

第一,口服抗病毒药,维生素B族。

第二,找到疱疹的蛇头和蛇尾,挑治,用针将所有疱疹挑破拔出血水,然后悬灸,最后清理外敷牛黄解毒或者西黄丸等药粉,基本一次见效,或者一次痊愈。

方法二:“带状疱疹”特效方

雄黄15克,青黛15克,枯矾10克,冰片6克。

制法:上药共研细粉备用调配,取阿昔洛韦乳膏一支挤入容器内调匀即可,做患处涂沫,次日,疼痛就会大减,涂沫2一3天就会全部消退,结痂。无须吃药打针就能痊愈!

方解:带状疱疹中医称为“蛇串疮”,其症状有红肿热痛属热,又有水泡属湿。基本病机为湿热邪毒滞留经络皮肤。治疗取雄黄以“驱蛇”为君,青黛大寒以清热解毒,枯矾燥湿二药共奏清热解毒燥湿之功而为臣药,冰片寒凉清热又能止痛,并可助诸药透皮而为佐药,阿昔洛韦乳膏为赋形剂。

方法三:带状疱疹后遗症

羚羊角10克,人工牛黄3克,六神丸3粒,万年青10克,穿心莲10克,夏枯草10克,长虫草10克,全虫6克,大黄10克,黄连30克,地肤子10克,青黛15克,苦参25克共研磨备用。

用时取15克加入聚肌胞针和红花针调和加入消炎痛22片贴敷阿是穴、神阙、肾输,用前先用七星针针刺再用红外线灯烤后贴敷。

方法四:针灸治疗

特点:

一方面能消除水泡与红斑,另一方面能防止带状疱疹消失后遗留的神经痛,且可缩短疗程及不良副作用。针灸对带状疱疹的疗效迅速止痛外,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一般来说,带状疱疹的预后良好,针灸可单独使用且效果很好,一般在1~3次针灸治疗后,即会有显著的改善。

取穴思路

相应神经节段的夹脊穴,华佗夹脊穴与脊神经阶段分布的关系:脊神经是指与脊柱相连的周围神经,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共31对,同多前跟和后跟与脊髓相连。

前后跟均有许多神经纤维素组成的跟丝所构成,前跟属运动性,后跟数感觉性。脊神经的组成共有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取穴规律

对症加用穴,处方举例:a.局部围针穴,再加外关、曲池、三阴交、太冲。b.疱疹在头面者,加合谷、内庭。c.疱疹在腰以上者,加支沟、内关。d.疱疹在腰以下者,加血海、阴陵泉。

1、局部皮下(阿是穴)或邻近取穴(即围针穴)。

2、背部去病损补位的神经根(即夹脊穴)。

3、远距离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身柱、内关、阳陵泉)。

手法

取穴思路局部围刺+相应神经节的夹脊穴+循经取穴。

手法,实证急性痛症用提插捻转用泄法,留针20至30每日针两次,用毫针刺局部针横刺。实症急性病症尚可穴位放血,隔日一次。或皮肤针或梅花针于疱疹周围浅刺。

后遗神经痛:

病变部位局部取穴:1.在水泡的周围扬刺(即在剧球水疱四周的0.5-1.0寸处用五针横刺)。2.施针时,针尖刺向疱疹中心区呈10-30度角横刺。

方法五: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方法一:外用药物鲜马齿苋治疗带状疱疹:取鲜齿笕克,洗净后,切碎放入蒜白内,捣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2次,本方对刚刚出现的带状疱疹,疗效满意。

急性期方法二:外用药物,地龙外用治疗带状疱疹。取地龙适量,将地龙烤干研粉,加适量麻油调涂于患部,一般用药5分钟就能止痛。3~4天痊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不宜辛辣食品和鱼虾蟹等动风发物(即引起过敏的食品)。应卧床休息,注意营养,还应穿清洁柔软的棉质内衣,以减轻摩擦。如疼痛影响睡眠,可适当服些镇静止痛药。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应尽量少去空气不洁的公共场所,以免感染。平时要锻炼身体,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以上方子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很值得基层推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cs/13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