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容易忽视的疱疹性咽峡炎,家长



“孩子发烧,嘴巴里还有疱疹,是不是得手足口病了?”

其实,儿童发热,口腔有疱疹,也可能是得了一种特殊的上呼吸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

认识疱疹性咽峡炎

1.定义: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2.流行: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为主。

3.传染性:潜伏期为3~5天。呼吸道排出病毒一般持续1~3周,粪便持续排出病毒可长达2~3个月。

4.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

5.传染途径:胃肠道(粪—口途径)、呼吸道。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都可能会导致传染。

6.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突然发热和咽痛,热程2~4天,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2)初起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mm,数目多少不等,1~2d后破溃形成小溃疡,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3)全身和咽部症状体征一般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可出现并发症,甚至会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特点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夏秋季,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

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表现

1.潜伏期

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2.前驱期

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

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

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提示:患病期间,家长要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5.全身和咽部症状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

个别患儿(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症状严重,发病期间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疱疹性咽峡炎预防为主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目前没有相应的疫苗,关键要做好预防工作: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3.居室多通风,在疾病高发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4.孩子被褥及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5.6月龄~5岁的适龄儿童可接种EV71灭活疫苗(但请注意,不同疫苗产品的适种年龄略有不同),预防由EV71病毒所引起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减少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

患病后的注意事项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护理。注意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防止脱水。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解热镇痛药,咽痛明显者可局部使用口腔喷雾剂。

3.密切观察:因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病原重叠,个别病例有发展成为手足口病,所以要仔细观察。

4.谨慎用药:除非合并细菌感染,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素。

5.居家隔离:幼托机构儿童患病,应尽早告诉老师,患儿应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返园。

END

注:本图文根据网络文章整理,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给您带来的不便请谅解,感谢!

关于公司

西安力邦医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专注于慢性病检测、监测、治疗、康复、AI产品的研发、生产、管理及云平台建设,聚力打造互联网+慢性病医疗服务生态闭环链。项目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与线下智能穿戴、智能设备紧密结合,打造符合慢性病的预防、教育、干预、治疗、护理及康复全过程的“智慧慢病管理云平台”。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cs/1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