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临床流行病学及预防



专家约讲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由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再激活和复制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以单侧分布带状排列的成簇水疱伴神经痛为特征。带状疱疹有自限性,但严重病例及其并发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加重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了解带状疱疹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带状疱疹的临床流行病学

1.病原学及传播途径

①病原学

VZV属人类疱疹病毒α亚科,又称人类疱疹病毒3型(HHV-3),为双链DNA病毒,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人类为其唯一宿主。VZV分为1、2、3、4、5、Ⅵ和Ⅶ共7个进化枝,但只有一个血清型。VZV的脂类包膜易被有机溶剂、洗涤剂或蛋白酶降解而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病毒在体外抵抗力弱,不耐热不耐酸,能被乙醚灭活。VZV原发感染时通过呼吸道黏膜上皮进入局部淋巴结复制,感染病毒的淋巴细胞随后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感染外周血单核白细胞,病毒随血流播散至皮肤,临床表现为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颅脑神经节、脊髓后根神经节、自主神经元或肠道神经元。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潜伏病毒被重新激活、复制,并沿外周神经移行至皮肤,临床表现为带状疱疹。

②传播途径

VZV传染性强,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主要经飞沫空气传播和/或直接接触传播。

③易感者

因此,血清抗体阴性的成人、血清抗体阴性的孕妇所生小婴儿、免疫缺陷者、妊娠第4~5月患过水痘的孕妇所怀胎儿以及分娩前后患过水痘的母亲所生新生儿均容易发生严重的VZV原发感染。高龄人群、免疫缺陷者、母亲在妊娠期患过水痘的儿童以及生后一年患过水痘的儿童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升高。

④易患因素

年龄

高龄是最重要的易患因素。随年龄增长,机体针对VZV的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TCMI)逐渐降低,带状疱疹发病率因此升高,终生发病风险约30%,但在50岁后呈急剧升高,在>85岁人群更高达50%。带状疱疹的住院率、病死率和住院死亡率也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

性别

女性是重要的易患因素。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低下是另一重要易患因素。老年肿瘤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病率为非肿瘤人群的1.2~2.4倍,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即高达31/(千人·年)。HIV感染者的带状疱疹发病率更高达(29.4~51.5)/(千人·年),为非HIV感染者的10~30倍,且症状重、病程长并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眼部。在HIV流行地区,年轻人罹患带状疱疹甚至被视为HIV感染标志之一。尽管HIV感染者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带状疱疹发病率下降,仍高于一般人群。

地域分布和季节变化地域分布是否影响带状疱疹临床流行病学尚有争议。

2.临床流行病学影响因素

水痘疫苗

人体自然感染VZV后激发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CMI,后者在保护水痘和带状疱疹及促进疾病痊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因素

带状疱疹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数据多源自医疗保健系统、初级护理系统、医疗保险系统或住院患者系统数据库。因此,数据库完善程度也影响带状疱疹流行病学。医疗保健或初级护理系统仅提供就医者数据,医疗保险系统只反映参保者信息,住院患者系统仅提供住院患者资料。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状况可能也影响带状疱疹临床流行病学。

3.带状疱疹的预防

一般措施

成年人50岁后带状疱疹发病风险急剧上升。因此,提高该群体抵抗力是首要预防措施。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快、作息规律和饮食清淡营养,适度体育锻炼,积极治疗患者基础疾病。因带状疱疹患者的水疱液含有感染性病毒,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以防止接触者感染发生水痘。对免疫力低下的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还应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直至皮损结痂脱落。

目前,欧盟、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推荐≥50岁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接种Zostavax预防带状疱疹和PHN。接种方法是在上臂三角肌区皮下注射单剂疫苗(0.65mL,含19,PFU病毒)。

其它

有报道HIV感染者以小剂量阿昔洛韦预防用药可降低带状疱疹发病率。

4.结语

带状疱疹的复发率为1%~6%,易患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和免疫力低下,并发症主要有PHN和HZO。高龄、前驱症状重、皮疹重、疼痛重或免疫力低下患者更易发生PHN。带状疱疹和PHN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加重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首要预防措施,接种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可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和PHN。

END

同息通仁医交流平台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cs/13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