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手足口病又要来了rdq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会由同一类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造成。虽然是由同一类病毒引起,两个病症状也有些相似,都会在口腔里看到疱疹溃疡。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且与季节关系密切。从临床表现上来看,二者都可能出现发热、咽痛及口腔和咽峡部的疱疹,它们在临床上也可以同时发生,且手足口病可以表现为单一的口腔疱疹,因此临床上极易将手足口病误诊为疱疹性咽峡炎。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8,10,22)型疱疹病毒、EB病毒多见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1~2周)。

好发人群、好发季节:

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

临床表现:

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预防小知识

一是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在近期应避免前往儿童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

二是勤洗手,这是预防的关键措施,看护人、家长和儿童日常生活中都应注意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尤其是吃东西前、上厕所后、换尿布后、外出游玩回家后等。并使用洗手液等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清水湿润-挤洗手液-搓洗10秒-抓洗指缝-搓洗手掌-揉搓拇指-洗净指甲-冲洗干净-纸巾擦干)认真洗手;

三是注意居家环境清洁卫生。作为家长,在日常看护过程中,也要注意勤洗手,特别是给婴幼儿更换尿布和处理粪便后。

四是可以到预防接种部门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有效预防EV71这一类型的手足口病。

同时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cs/1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