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疾病考试讲义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一、脑的发育   ●脑重:新生儿脑重达成人脑重的25%左右,7岁时接近成人脑重。   ●神经细胞数目: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接近,但其树突和轴突少而短。   ●髓鞘: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不完善,神经纤维到4岁时才完成髓鞘化。   

     二、脊髓的发育   脊髓在出生时已具备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加长增重。   脊髓下端:   ●在胎儿期位于第2腰椎下缘;   ●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   ——做腰椎穿刺定位时应注意。   

     三、神经反射   1.小儿出生时具有某些原始反射   如:觅食、吸吮、拥抱、握持等反射,随着年龄的增长,以上原始反射自然消失(通常3~4个月)。   2.新生儿和婴儿肌腱反射较弱   如:提睾反射、腹壁反射不易引出,至1岁时才稳定。   3.一些病理反射在小儿某些时期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如:生后3~4个月前Kernig征(凯尔尼格征)可呈阳性,2岁以下小儿Babinski征(巴宾斯基征)阳性。

     热性惊厥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也是儿科常见的急症。   ■儿童期患病率2%~5%,男孩稍多于女孩。   ■患儿常有热性惊厥家庭史。

     一、临床表现   ▲典型高热惊厥特点如下:   ①多见于6个月~5岁小儿,6岁后罕见。   ②患儿体质较好。   ③惊厥多发生在病初体温骤升时,常见于上感。   ④惊厥呈全身性、次数少、时间短、恢复快、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一般预后好。

  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与复杂型,鉴别要点见下表:   

 

单纯型热性惊厥

复杂型热性惊厥

发病率

在热性惊厥中约占70%

在热性惊厥中约占30%

惊厥发作形式

全身性发作

局灶性或不对称

惊厥持续时间

短暂发作,大多数<15分钟

长时间发作,≥15分钟

惊厥发作次数

一次热程中仅有1发作

24小时内反复多次发作

复发总次数

≤4次

>5次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诊断热性惊厥要慎重,并非所有伴有发热的惊厥都是热性惊厥。   排除性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感染性疾病伴发热时   (1)颅内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直接引起的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等。   ·脑脊液异常   ·有脑膜刺激征   ·有颅内高压   ·有意志障碍   (2)颅外感染:感染中毒性脑病(如:重症肺炎)。   ·脑脊液正常   ·有脑膜刺激征   ·有颅内高压   ·有意志障碍   2.非感染性疾病伴发热时   (1)颅内疾病:癫痫、颅内占位性疾病、颅脑损伤和出血、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等。   (2)颅外疾病: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

     三、治疗与预防   (一)一般治疗——保护   (二)止痉治疗——镇静   (三)对症治疗——降温   (四)病因治疗及预防   (一)一般治疗——保护   ●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与窒息,防止舌咬伤及骨关节损伤。   ●严重者常规给氧,以减少缺氧性脑损伤。   ●保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二)止痉治疗——镇静   1.地西泮——为首选止痉药   ▲0.3~0.5mg/kg(最大剂量10mg)   ▲静注(每分钟1.2mg)   ▲5分钟内生效,但作用短暂,必要时15~20分钟后重复。   ▲肛门灌肠同样有效,肌注效差,最好不用。   2.苯巴比妥——常用于热性惊厥持续状态。   3.苯妥英钠——适用于惊厥持续状态,最好有心电图监护。   4.硫喷妥钠——惊厥不止时应用。   5.无抗惊厥药时——可针刺人中、合谷。

  (三)对症治疗——降温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             冷盐水灌肠;             颈旁、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冰敷;   ▲药物降温——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酚酸钠。   ▲补充足够营养与液体。   (四)病因治疗及预防   ▲对单纯型热性惊厥——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即可。   ▲对有复发倾向者——可于发热开始即使用地西泮(安定)直到本次原发病体温恢复为止。   ▲对复杂型热性惊厥——口服丙戊酸或苯巴比妥,疗程1~2年,个别需适当延长。

  8个月女婴。突发高热39.8℃,抽搐一次急诊就医。查体:精神可,神清,身上有少许皮疹,前囟平。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心、肺、腹(-),无病理反射。   1.抽搐可能的原因是   A.低血糖   B.高热惊厥   C.中毒性脑病   D.婴儿手足搐搦症   E.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根据题干突发高热39.8℃,身上有少许皮疹,前囟平。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提示化脓性扁桃体炎,无病理反射等,抽搐可能原因为高热惊厥。故选B。

  2.下列与诊断无关的表现是   A.身上有皮疹   B.年龄8个月   C.突发高热   D.无脑膜刺激征   E.抽风后意识清楚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高热惊厥的诊断要点:6个月至5岁;惊厥发生于高热或体温上升时;发作前后无神经系统异常。

  3.入院后6小时,又发生惊厥,体温上升到40℃,抢救措施中,暂时不需要的是   A.吸氧   B.气管插管   C.保持呼吸道通畅   D.肌注或静注安定   E.采取降温措施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气管插管为有创操作,根据题干条件,无使用适应症。故选B。

  化脓性脑膜炎   ●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90%的化脑患儿为5岁以下儿童,1岁以下是患病高峰年龄,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化脑多集中在2个月~2岁儿童。   

     一、病因 病原菌随发病年龄而异。   1.新生儿和<2个月婴儿   →以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大肠杆菌最多见,其次为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2.2个月~12岁儿童   →以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   3.>12岁儿童   →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球菌多见。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多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常呈流行性,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经呼吸道分泌物或飞沫传播。

     二、临床表现   1.起病形式    (1)骤起发病:   多系脑膜炎球菌感染所致的危重暴发型——迅速出现休克、皮肤出血点或瘀斑、意识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在24小时内死亡。   (2)亚急性起病:   ——多为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2.典型与不典型——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

新生儿及小婴儿的表现(不典型)

1.急性感染中毒与脑功能障碍症状

●急性发热、意识障碍、反复惊厥●可有休克

●体温正常或降低●不吃、不哭、不动●微小惊厥

2.颅压增高表现

●头痛●呕吐●脑疝

●尖叫、皱眉●前囟饱满紧张●颅缝分离

3.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Kernig’s●Brudzinski征

不明显

  3.某些化脓性脑膜炎的——特殊表现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起病不久可出现皮肤瘀点和瘀斑,并迅速增多、扩大和融合;   √爆发型患儿可发生休克、DIC和(或)出现脑炎表现,重者发生脑疝。   (2)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约40%~50%病例有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败血症或颅脑外伤等感染灶;病程迁延,易复发。   (3)金葡菌脑膜炎   √常为金葡菌脓毒败血症的迁徙病灶之一,所以常有原发化脓病灶;   √病程中约半数出现皮疹;   √脑脊液呈脓样浑浊,易凝固。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是确诊脑膜炎的重要依据。   对急性发热,并伴神经系统异常症状体征的患儿应尽早做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

     >>压力增高;   >>外观混浊甚至呈脓样(似米汤样);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蛋白质含量增多;   >>糖含量显著降低,甚至为零。   >>涂片革兰染色检查致病菌:简便易行,检出阳性率甚至高于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者应做药物敏感试验。

     ①有颅内压明显增高表现的患儿;   ②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休克;   ③腰穿局部皮肤感染。      对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者   →腰穿前可先快速静滴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半小时后再穿刺,以防穿刺后发生脑疝。

  

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外观

混浊甚至呈脓样(似米汤样)

毛玻璃样,静置后有薄膜

清亮

病原体

涂片革兰染色检查致病菌阳性率高

薄膜涂片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菌

细胞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白细胞数<×/L,以淋巴细胞为主

0~数百×/L,淋巴为主

蛋白

升高,>1g/L

显著升高,0.4~3g/L

正常

糖和氯化物

同时降低

同时降低

正常

  2.其他检查——非特异性   (1)血培养:对疑似者均应做血培养,以帮助寻找致病菌。   (2)皮肤瘀点、瘀斑涂片: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重要而简便的方法。   (3)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4)血清降钙素原:血清降钙素原>0.5ng/ml提示细菌感染。

     四、并发症和后遗症   ●硬膜下积液(积脓)   ●脑积水   ●脑室管膜炎   ●脑脓肿   ●脑性低钠血症   ●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硬膜下积液   →主要发生在1岁以下婴儿。   →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患儿多见。   →临床特点为:“好了好了又重了!”   ①凡经有效治疗48~72小时后脑脊液有好转,但体温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再升高;   ②或一般症状好转后又出现意识障碍、惊厥;   ③病程中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前囟饱满或前囟隆起,颅缝分离,头围增大等)。

  →检查:   ▲头颅透光检查和CT扫描可协助诊断;   ▲最后确诊和治疗有赖于硬膜下穿刺,放出积液——正常婴儿硬脑膜下积液量不超过2ml,蛋白定量低于mg/L。   头颅CT显示硬膜下梭形低密度灶   

  10个月,男孩。诊断为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经抗生素治疗2周后,病情好转,体温正常,近1天又出现发热,搐搦,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脑膜炎复发   B.脑膜炎后遗症   C.脑脓肿   D.脑水肿   E.硬膜下积液

『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化脓性脑膜炎,约30%-60%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出现硬脑膜下积液,1岁以下患儿较多见。多发生在化脑起病后7-10天后,临床特征是化脑积极治疗过程中体温不降,或退而复升;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等。

  临床表现:头颅破壶音、落日眼和头皮静脉扩张;   头颅CT:显示脑室系统扩大。   脑积水   

  8月男婴。反复2次皮肤脓疱疹,伴发热已5天,近1天呕吐,呈喷射状,且抽搐1次。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给大剂量青霉素治疗7天后停药,近几日发现头围增大,前囟门隆起,叩诊头颅呈破壶声,两眼球向下看似落日,应考虑诊断   A.并发硬膜下积液   B.并发脑室管膜炎   C.并发脑积水   D.并发脑脓肿   E.发生颅内肿瘤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根据题干提示,患儿发生脑积水后,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呕吐、惊厥发作,头颅进行性增大,颅缝分离,前囟扩大饱满,头颅破壶音和头皮静脉扩张,头颅CT显示脑室系统扩大。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结核性脑膜炎   2.病毒性脑膜炎   3.隐球菌性脑膜炎

     六、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对症处理   (四)并发症的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   1.用药原则   化脑预后严重,应力求用药24小时内杀灭脑脊液中的致病菌,故应选择对病原菌敏感且能较高浓度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急性期静脉给药:早期、足量、足疗程、联合。

  2.病原菌明确前的抗生素选择   ▲选用对三种常见致病菌皆有效的抗生素;   ▲目前主张选用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噻肟治疗。   ▲疗效不理想时可联合使用万古霉素。   ▲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的患儿,可改用氯霉素。   3.病原菌明确后的抗生素选择   ▲参照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4.用药疗程   ▲对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静脉滴注有效抗生素10~14天;   ▲脑膜炎球菌者——7天;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   ——应21天以上。   ▲若有并发症,还应适当延长疗程。   ▲平均2~3周。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张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加用地塞米松。   ◎一般连续用2~3d,过长使用并无益处。   (三)对症处理   ①控制惊厥——可选用地西泮、苯巴比妥等药物;   ②颅高压时——静推20%甘露醇等;   ③控制高热——物理降温、糖皮质激素;   ④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四)并发症的治疗   1.硬膜下积液   √行硬膜下穿刺放液,   √放液量:每次、每侧不超过15ml。   2.脑室管膜炎   3.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脑性低钠血症)   4.脑积水   √外科手术

  女,6岁。发热2周,轻咳,精神差,一直抗生素静脉治疗,仍发热。近2日诉头痛,时有呕吐,突起抽搐,经用止痉剂、脱水剂好转后仍有间断抽搐。

  1.为明确诊断,首选下列哪种检查   A.血培养    B.脑电图   C.血钙测定   D.脑脊液检查   E.血PTH测定

『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患者可疑脑膜炎,脑膜炎一般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软弱、嗜睡,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可出现惊厥和意识障碍,故应首先进行脑脊液检查。   

  2.支持化脓性脑膜炎诊断的脑脊液结果是   A.糖正常,氯化物升高,蛋白明显下降,细胞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B.糖明显下降,氯化物下降,蛋白明显升高,细胞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C.糖明显下降,氯化物下降,蛋白明显升高,细胞数升高,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   D.细胞数增高,淋巴细胞为主,糖正常,氯化物正常,蛋白升高   E.糖明显升高,氯化物正常,蛋白正常,细胞数正常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化脓性脑膜炎诊断的脑脊液结果为糖明显下降,氯化物下降,蛋白明显升高,细胞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选B。

  3.疑有硬膜下积液,为明确诊断,需要检查   A.做腰穿,观察脑脊液蛋白是否增高   B.做腰穿,观察脑脊液细胞数是否升高   C.拍摄头骨X线平片   D.头颅超声波检查,观察中线有无移位   E.硬膜下穿刺

『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硬膜下积液明确诊断为硬膜下穿刺。

  本章要点:   ○热性惊厥的诊断和处理;   ○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体;   ○不同病原体引起化脑的临床特点;   ○化脑与结脑的脑脊液特点;   ○化脑并发症:硬膜下积液和脑积水的诊断和处理。

年包过招生快来报名

◆通关秘籍◆

为了更好得给大家做好备考战斗的后援工作,周老师联合星恒教育为广大考生倾情推出在线视频课程学习班,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习情况的同学!

1、课前大纲解析,复习前全面解读大纲题型、分值变化,紧扣命题思维,不打无准备之仗!

2、系统强化、实践技能、考点串讲、考前突破、精准押题,课程中的学习进度层层递进,稳扎稳打有规律有计划,只要更上课程节奏,一举通关不是问题!

3、强大的督学体系,把懒散、拖延的习惯扼杀在摇篮,班主任督促学习,学员群并肩前行,为你铲除通关路上最大的阻碍!

我们秉承“轻、优质、有效”为原则,只要跟着我们的学习节奏,过关就能手到擒来!报读咨询周老师

课程详情:执业医师精品通关保过课程祝您一次过关

配套书籍:年临床执业及助理医师考试用书上线,过关必备!

购课联系周老师有优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cs/1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