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锐讲堂人类疱疹病毒4型EB病毒



引言

人类疱疹病毒4型(Humanherpesvirus4)又称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γ亚科,于年在非洲霍奇金病儿童的组织培养中发现。该病毒是线性双链DNA病毒,基因组长kb,能够潜伏感染B淋巴细胞,刺激细胞增生和转化,并致癌。EB病毒感染非常普遍,包括潜伏性感染(持续存在)与复制性感染(细胞溶解性感染),一旦感染,即可在B细胞中呈潜伏性存在,仅表现出潜伏抗原,而感染者则成为终身携带病毒者。因其感染所涉及的器官系统较多,易被误诊、漏诊,因此对其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01

生物学特性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02

标本类型

EB病毒可以从肺泡灌洗液、痰液、血液、穿刺组织、脓液、尿液、脑脊液等各种临床样本中检测到。

03

临床表现

EB病毒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近年发现它亦可感染T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并引发相关疾病。EB病毒编码大约个基因,其中重要的有编码衣壳抗原(VCA)、早期抗原(EA)和核心抗原(NA)的基因,具有复制性感染和潜伏感染这两种感染方式。在复制性感染期间病毒DNA转录,VCA和EA充分表达,成熟病毒颗粒产生,并伴有宿主细胞的溶解和死亡,这种感染方式主要见于EB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潜伏感染期VCA和EA的表达受到抑制,主要表达EBNA、EB病毒编码的小RNA及潜伏膜蛋白,不产生新的病毒颗粒,这种感染方式主要见于EB病毒相关恶性肿瘤。

EB病毒感染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也可引起小范围流行。四季均可发病,晚秋至初春较多。患者和EB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口密切接触传播,飞沫及唾液传播不是主要途径。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性别差异小,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形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者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EB病毒的致病机制是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进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而累及全身淋巴系统。EB病毒可异位感染T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及NK细胞等,还可干扰宿主免疫功能,并可通过诱导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分化及凋亡,诱导细胞永生化和转化等致癌。其感染包括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迁延,发展为慢性感染及肿瘤。

04

Case1:EB病毒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患者男性,5岁,因眼部结膜病变及耳后肿块前来就医。

病史:一月前曾患有急性左颈淋巴结肿痛,接受治疗后症状消失。一周前右眼出现肿块,红眼无痛,因没有角膜炎或异常分泌物,诊断为结膜炎,采用滴眼液、氯替泼诺和妥布霉素混合治疗。

入院诊断及治疗结果:右眼的眼部检查发现0.5×2cm大小肿块,肿块可移动,触诊时无压痛。未发现角膜炎或异常分泌物,眼球运动和视力正常。触诊发现右颈和左耳后淋巴结肿大1cm,同时右颈有软组织肿胀。患者体温正常,但咽部检查显示三级扁桃体肿大并伴有渗出液。未检测到肝肿大或脾肿大。

全血细胞计数显示,血细胞39.5%,血小板,/mm3,白细胞计数/mm3,淋巴细胞40%,异型淋巴细胞2%。血清学检测证明最近有过EB病毒感染。

病理学研究显示,中小型淋巴样细胞与组织细胞、浆细胞混合浸润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大量B细胞。EB病毒潜伏膜蛋白呈阳性,其编码区的原位杂交也呈阳性结果。上述检查结果证实良性肿瘤与EB病毒之间的关联。

随访结果表明,淋巴结肿大在四周内减小,五周后完全消失。

病例讨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与EB病毒感染相关,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烧、咽炎和淋巴结病,同时可能还有肝肿大和脾肿大。在小儿患者中,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眼病并不少见,但其症状会随时间自然消退。

05

Case2: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转为淋巴瘤

患者男性,39岁,因间断高热伴多发淋巴结肿大10个月,以EB病毒感染入院。

入院诊断:体温36.7℃,P/min,R18/min,BP/80mmHg,双颌下、双颈部可触及多枚1×2cm大小淋巴结,无触痛,活动度差。右侧扁桃体三级肿大,表面溃疡并有白色分泌物,左侧扁桃体一级肿大,表面有白色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结果:WBC4.9x/L,N0.,RBC3.3l×/L,HGBg/L,PLTx/L,未见异型淋巴细胞。ESRmm/h、CRPmg/L、ALT62U/L、AST55U/L。曾做4次EBVDNA定量,均为阳性。肝脏穿刺病理报告显示急性非嗜肝病毒性肝炎。

诊治经过: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先予更昔洛韦、磷甲酸及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无效。后考虑NK/T细胞淋巴瘤,转入外院血液科进一步治疗。

病例讨论:本病发病年龄9月龄-53岁,病死率高达40%,其中以多器官衰竭占半数,其他较常见的为恶性肿瘤、机会性感染及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mNGS通过检测标本中的所有核酸,与数据库比对和智能化分析,获得疑似致病微生物的种属信息,有助于对疑难危重感染实现更加快速精准的诊疗。同时此病例提示对慢性活动性EBV应早期采取措施,以彻底清除被病毒感染或克隆增殖的淋巴细胞,尽早送检以明确病原学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AndrewNowalk,MichaelGreen.Epstein-BarrVirus.MicrobiolSpectr.Jun;4(3).

[2]JessicaMcKenzie,AymanEl-Guindy.Epstein-BarrVirusLyticCycleReactivation.CurrTopMicrobiolImmunol.;:-61.

[3]JuntarutVaivanijkul,KreopunBoonsiri.ConjunctivaltumorcausedbyEpstein-Barrvirus-relatedinfectiousmononucleosis:Casereportandreviewofliterature.,VOL.36,NO.2,91–94.

[4]周志平,聂为民,赵敏.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转为淋巴瘤1例报道[J].传染病信息,,23(05):-.

锐明微?快速助力重症病患病原识别、快速检出,助力临床医生精准诊断,有效对症下药,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向上滑动阅览

小锐讲堂

铜绿假单胞菌——重要的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

鹦鹉热衣原体——人体三大致病衣原体之一

纹带棒状杆菌——一种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

鲍曼不动杆菌——常见的院内感染菌

白色念珠菌——不可忽视的条件致病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的呼吸道感染致病菌

肺炎克雷伯菌——医院内感染及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烟曲霉——易被误诊的感染疾病元凶

耶氏肺孢子菌——免疫抑制人群的易感菌

细环病毒——抗病毒免疫能力的功能性生物标志物

大肠埃希菌——人体共生条件致病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非发酵菌

汉坦病毒——通过鼠类传播的高变异性病原体

尖端赛多孢子菌——诊断困难的新兴病原体

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机会致病菌

星座链球菌——一种容易被临床忽视的条件致病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cs/14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