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警惕
疱疹性咽峡炎这一症候群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呈散发或流行,主要侵犯1~7岁的儿童。
都不想生病住院吧?
那就跟着小编一起学习??...
(▼放大看,病原体长这样)
一、病原体
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型别有十多种,且同一患者感染不同型别的病原可重复感染。本病绝大多数由C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2、4、5、6、8、10等型所致,但也可为A组其他型别(3、9)、B组1~5型及埃可病毒9、17、25、30等型所致。
二、临床特征
1.典型症状
本病潜伏期3~6日,平均约为4日。常以突发高热(可达40℃以上)开始,伴有严重咽痛、吞咽困难、唾液分泌增多、胃纳减退、乏力等,约有1/4有呕吐或腹痛。有时有头痛,但全身肌痛则不著,除咽痛外,其他呼吸道症状如鼻咽、咳嗽均很少见,惊厥偶见。
2.疱疹的特点
初起时咽部充血,可见到分散而比较典型的口腔病变,表现为灰白色丘疹或疱疹,直径约为1~2毫米,四周绕以红晕。此种粘膜疹多见于咽门前柱、软腭边缘、悬雍垂、扁桃体等处,但不出现与齿龈、颊粘膜及舌面,疹数多少不等,自1~2个至10~20个,平均为5个左右。
2~3日后周围红晕扩大,颜色加深,水疱变大并成为直径不超过5毫米的浅灰色或黄色溃疡。部分病例有新疱疹成批出现,故可同时看到疱疹或溃疡。颈部淋巴结不肿大或轻度肿大,并发症少见,偶有发生腮腺炎、脑膜炎等者。
三、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高,取咽部疱液或大便,经组织培养或接种于乳鼠可得致病病毒,同时可取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进行特殊的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或血凝抑制试验,以助确诊。
四、流行特点
1.传染源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途径: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
间接传播途径:可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3.易感人群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但以1~7岁多发。
4.流行特征
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五、治疗原则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较强,应注意隔离治疗,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提前做好预防呢?
谜底揭开
六、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疱疹性咽峡炎患者隔离时间2周。
2)切断传播途径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3)保护易感者
目前尚无可供预防的接种疫苗。
各位家长都学会了吗?
来源:石平王丹丹
编辑|图文:尹寒露
审稿:许祝平
欢迎
-
觉得不错
点个赞哦↓↓↓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cs/9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孩子持续高热当心疱疹性咽峡炎
- 下一篇文章: 疱疹性咽峡炎高发,亲吻孩子就会染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