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带状疱疹
最近在朋友一群里看到讨论带状疱疹,因见许多人对此病的不了解求医无门,因些在此说说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腰部、胸胁,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与中医学文献记载的“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相类似,已故著名皮肤病专家赵炳南先生称之为“串腰龙”。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目前认为带状疱疹和水痘系同一病毒引起的不同临床表现,在成人多引起带状疱疹,病毒可长期潜伏于机体神经细胞中,免疫功能低下时,导致病毒的再活动,诱发本病。
主要症状
发病年龄:多见于成人。
部位:多见于肋间,亦可侵犯颜面,颈等部位。
分布:皮疹沿皮神经分布,多单侧发疹。
皮损特点:局部先感皮肤灼热,感觉过敏和神经痛,继而出现皮肤潮红。在潮红基础上出现簇集性丘疹,迅速变为小疱,疱膜紧张发亮,独立,一般不相融合。附近淋巴结往往肿大。可因水疱破溃形成糜烂或继发感染。愈后可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瘢痕。
自觉症状:发疹前往往有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轻重不等的前驱症。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疼痛沿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放射。老年患者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病程:发病迅速,经过急剧,病程一般2~4周,部分病人皮疹消退后,局部遗留神经痛,经久不能消失。本病愈后一般不再复发。
诊断要点
症状(疼痛)+部位(任何部位,腰胁部多见)+典型皮疹(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分布特点(单侧带状分布)。
类证鉴别
1.本病前驱期或无疹型: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等。
2.发疹后:单纯疱疹亦可见红斑,簇集水疱,但不沿神经呈带状分布,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自觉症状轻微,易复发,多见于热病之后。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中医治疗辨证施治
1.肝胆湿热证
主症: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栀子,黄芩,大青叶,连翘,生甘草,泽泻,元胡,车前子等。
加减运用:发于头面者可加菊花;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发于下腹部可加川楝子;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水疱呈血性者可加丹皮、白茅根;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
2.脾虚湿蕴证
主症: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时溏,女性患者常见白带多;舌淡体胖,苔白或白腻,舌淡体胖,苔白或白腻。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处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方药:苍术,厚朴,陈皮,茯苓,板蓝根,元胡,车前子布包,泽泻,生甘草。
加减运用:皮损继发感染者可加蒲公英,连翘。
3.气滞血瘀证
主症: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处方:活血散瘀汤加减。
方药:鸡血藤,鬼箭羽,红花,桃仁,元胡,川楝子,木香,陈皮,全丝瓜,忍冬藤。
中成药:龙胆泻肝,每日2次。除湿丸,每日2次。
外治法
1.水疱处皮疹,外用雄黄解毒散30克加化毒散3克,混匀水调敷或用新鲜马齿苋或白菜帮捣烂混合调用。
2.轻度糜烂者,用祛湿散,植物油调用。
3.蛇不过克捣烂敷患处。
特色疗法
李医师对治皮肤病有丰富经验,其家传治疹秘方疗效快疗期短,是治疹秒药。
由于本病是病毒性皮肤病,往往在人体抵抗力降低时乘虚而入,所以平素注意锻炼,饮食起居有节,调摄心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最佳状态,不给病毒可乘之机,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方法。另外,在病毒性疾病好发季节,如春秋季节,远离水痘及带状疱疹患者,可减少染病机会。发病后也要注意心理的调护,由于本病起病急骤,自觉疼痛剧烈,病人易产生恐惧心理。民间流传着“缠腰龙长对头就会死”的说法,所以必要的健康宣教非常重要。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圈,如果你有治疗的需要请联糸李医师,李医师坐诊地点:宝安区新安街道新湖路东侧天悦龙庭商铺号和顺堂国医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yy/10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孕期得带状疱疹分享
- 下一篇文章: 诊断眼睑带状疱疹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