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皮肤病1单纯疱疹



病毒性皮肤病是指由人类感染病毒引起的以皮肤黏膜改零为主的一类疾病。有些病毒有显著的嗜表皮特性,多引起局部皮肤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和疱疹病毒等;更多的病毒呈泛嗜性,导致全身组织损伤同时可累及到皮肤黏膜,如麻疹病毒、肠道病毒等。不同病毒感染所致的皮损差别很大,可表现为新生物型(如各种疣)、疱疹型(如单纯疱疹)和红斑发疹型(如麻疹),皮肤黏膜损害可成为全身病毒感染诊断的线索。单纯疱疹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临床十分常见。本病有自限性,但易复发。HSV属疱疹病毒科亚科。依据抗原性不同分为1型(HSV-1)和Ⅱ型(HSVl),两型均含脂质包裹的双链DNA,外有包膜,形成直径约~mm的砖形结构。HSV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疱液、口鼻和生殖道分泌物中。HSV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加热30分钟、紫外线照射5分钟或乙醚等脂溶剂均可使之灭活。病毒颗粒中病毒蛋白至少由30种多肽组成,其中位于包膜的多肽有gB、C、gD、gE、gC、gH、gl、gK、gL和gM等,它们与病毒的吸附、入侵和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有关。其中gB和gD与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有关,gD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gG是型特异性蛋白,诱导产生的抗体可以用于检测并区分HSV-1和HSV-Ⅱ感染。两型病毒基因组在核苷酸序列、框架结构、编码蛋白及功能上存在较大的同源性,故感染后可产生交又保护性免疫传染源为患者或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后者在传播中更为重要。HSV-1型初发感染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幼儿,通过接吻或其他生活密切接触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及脑部感染;HSV-Ⅱ型初发感染多始于性活跃人群,通过密切性接触传播,引起生殖器部位感染,偶可经母婴传播致新生儿感染。病毒在人体内感染分为急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潜伏状态的病毒再激活等3个阶段。病毒侵人皮肤黏膜后,首先在局部增殖,形成原发感染,同时沿神经末梢逆行至支配皮损区域的神经节背侧根,形成潜伏感染并持续存在,某种诱因如发热、受凉、曝晒、劳累、机械刺激等可使潜伏状态的病毒再激活,并沿神经轴索移行至神经末梢分布的上皮,形成疱疹复发。感染HSV-1和HSV-Ⅱ后可形成部分交又保护性免疫,血液中存在的特异性抗体可阻止新生儿感染的发生,但不能阻止疱疹的复发。原发感染,指最初HSV感染发生在体内缺乏HSV抗体的个体,潜伏期为2-12天,平均6天。单纯疱疹易复发,且有在同一部位或区域多次复发的倾向,称为复发性单纯疱疹,HSV-Ⅱ复发率比HSV-1高,口唇复发率为30%~50%,在生殖器可高达95%。大多数原发感染缺乏临床症状,当第一次出现临床症状时常是首次复发,临床上一般将第一次发作称为初发感染。复发性单纯疱疹有以下共同特征:①可发生于任何部位;②多发生在同区域,但不一定是同一部位;③水疱较小且较簇集,持续时间短,容易发生糜烂、渗液、干燥、结痂;④病程较短,约7~10天;⑤通常无全身症状。根据HSV感染部位分为皮肤黏膜型和系统型。(一)皮肤膜型1.口唇疱疹(orolabialherpes)口唇疱疹是临床最常见的一型,绝大多数为复发感染。95%以上由HSV-I感染所致。初起局部先有灼热、痒及潮红,一般无全身症状,1~2小时后局部出现密集成群针头大小水疱,破溃后糜烂、滲液,逐渐干燥结痂,不合并感染情况下病程约7~10天,愈后局部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皮损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偶可在口腔内复发,常固定于齿龈或硬腭黏膜部位。口唇疱疹常常发生于感冒或发热后,又称感冒疮(或“热病性疱疹”,此外紫外线辐射也是口唇疱疹复发的诱因。2.颜面疱疹HSy复发部位除口唇以外,可以发生在颊部、眼睑、耳垂等处,表现同口唇疱疹,但通常皮损面积较大,可固定于同一部位,容易误诊为蜂窝织炎或大疱性脓疱疮等。3.疱疹性龈口炎本型较常见,多由HSV-1引起,见于1~5岁儿童,好发于口腔、牙龈、舌、硬腭、咽等部位。表现为迅速发生的群集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浅溃疡。疼痛明显,可伴发热、咽痛及局部淋巴结肿大。有自限性,病程1~2周。4.接种性疱疹皮损限于接触部位,表现为群集性水疱。发生于手指者表现为位置较深的疼痛性水疱,称疱疹性瘭疽。发生于对抗性运动(如摔跤)时皮肤接触感染引起的水疱,称为格斗性疱疹。5.疱疹性角膜结膜炎角膜可形成树枝状或深在圆板状溃疡,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并致失明,伴有结膜充血和水肿、眼睑水疱和耳前淋巴结肿大,易复发。6.生殖器疱疹多为HSV-II所致,或HSV-1和HSV-Ⅱ混合感染,以复发感染为主。复发性生殖器疱疹通常皮损范围较为局限,水疱较小,局部症状较轻,病程1周左右。一种由HSV-II型感染,发生于成人的复发性疱疹,好发于臀部及下肢,女性多于男性,曾经称为疱疹病毒Ⅲ型感染症,实际上是发生在生殖器外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又称生殖器外疱疹。皮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发生细小的群集性水疱,易形成脓疱,在同一部位或相邻部位反复发作。部分皮损呈带状分布,容易误诊为复发性带状疱疹。发作时或发作间歇期生殖道分泌物可检出HSV-Ⅱ型。(二)系统性1.新生儿单纯疱疹因母亲患生殖器疱疹,经产道感染新生儿,多由HSV-Ⅱ型所致,以早产儿和缺乏获得性母体抗HSVIgg的新生儿为主。一般出生后4~6天发病,表现为喂养困难、高热、肝脾肿大和黄疸,皮肤、口腔黏膜、结膜可出现水疱、糜烂,严重者可伴有意识障碍。可分为皮肤-眼-口腔局限型、中枢神经系统型和播散型,后两型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15%~50%。2.播散性单纯疱疹又称系统性单纯疱疹,多发生于营养不良、淋巴瘤、特应性皮炎、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本症多伴有高热,甚至惊厥,发生病毒血症后引起广泛内脏受损,包括疱疹性肝炎、脑炎、胃肠炎等,可以伴有或不伴有皮肤黏膜损害。皮肤黏膜表现为广泛性水疱,水疱顶端有脐窝状凹陷。原发感染和复发感染组织病理变化相同,均表现为表皮细胞水肿、气球样变性、网状变性和凝固性坏死,棘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导致表皮内水疱形成,可见细胞核内病毒包涵体。表皮和真皮上部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乳头层轻度水肿。根据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的簇集性水疱及易复发等特点,一般可作出诊断,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包括组织病理。皮损处刮片作细胞学检查(Tzanck涂片)见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可快速诊断;用免疫荧光法和PCR分别检測疱液中病毒抗原和DNA,有助于明确诊断;病毒培养鉴定是诊断的金标准;血清HSV抗体检测对确诊价值有限,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本病应与带状疱疹、脓疱疮、手足口病等鉴别。治疗原则为缩短病程、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和全身播散、减少复发频率和疾病传播。1.系统药物治疗阿昔洛韦及其衍生物是抗HSV最有效的药物。(1)皮肤黏膜型:阿昔洛韦每次mg,每日5次,或每次mg,每日3次口服;或伐昔洛韦每次mg,每日2次口服;或泛昔洛韦每次mg,每日3次口服。原发感染疗程7~10天,复发感染通常5天为一个疗程。对于1年复发6次以上生殖器疱疹患者,为减少复发次数,减少无症状性排病毒,可采用每日抑制疗法,即阿昔洛韦每次mg,每日.3次口服,或伐昔洛韦每次mg,每日1次口服;或泛昔洛韦每次mg,每日2次口服。一般需连续口服6个月以上。(2)系统型:感染全身症状严重或皮损广泛患者,可给予阿昔洛韦5mg/(kg?d),分3次静滴。疗程一般为14-21天。阿昔洛韦耐药时可改用膦甲酸,40mg/kg,每8~12小时静滴一次,连用14天。2.外用药物治疗以收敛、干燥和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为主。可选用3%阿昔洛韦软膏、1%喷昔洛韦乳膏或硫磺炉甘石洗剂;继发感染时可用0.5%新霉素霜、莫匹罗星软膏;对疱疹性齦口炎应保持口腔清洁,用1:苯扎溴铵溶液含漱。阿昔洛韦耐药的患者可选用1%西多福韦软膏代替。减少接触,特别是不安全的性行为是预防本病重要措施。妊娠后期发生的原发感染,需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对新生儿传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yy/1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