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话剧院粤语队土与洋的美满婚姻
广东话剧院粤语队——土与洋的美满婚姻
广州制造?文化工厂之机构篇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粤方言话剧 代表产品:广东话剧院粤语队(现广州话剧院喜剧团)等 质量鉴定:粤方言话剧,以粤语为本,植根于岭南地区文化,以生动活泼的内容和表演为特点,塑造很多具有本土特点的平民形象,遭到广大草根阶层的爱好。 质检报告 借他人的容器,酿自己的美酒 对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人而言,语言的认同感是其他事物没法比拟的。群众性是粤方言话剧最根本的特性。粤语话剧最初就是凭藉语言优势,取得了岭南地区的通行证。方言是平民百姓用来平常交换的,用方言表演的话剧,在台词上自然也遵守口语的使用方式,这就相应地影响到话剧的内容:从平民生活中来。回顾曾在粤语话剧史上留下光彩的作品,无不是由于塑造了深入民心的平民形象,林兆明当年扮演的“三六九”,直至今天依然被津津乐道。 通过表演,粤语话剧又回到平民中去,之前广东地区的人,懂普通话的都是知识分子,因此对大部分人来讲,普通话话剧就是在“殿堂”里演出的盛典,是专给识字的人看的,而粤语话剧门坎则低很多,由于用的是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演的是大家熟习的生活,人人都看得懂,也就有条件去“发热”,参加业余的话剧社,自己也过瘾一把。所以说,粤语话剧是岭南地区世俗文化的代表,它的魅力来自民间。 除语言,粤语话剧也植根于当地的地方特色,无论是改编还是原创的剧本,都着眼于富有地方性的平民生活,让当地的观众感觉特别亲切,可以说,粤方言话剧是岭南这边自家人自己酿制的美酒,那种甘醇,也只有自己最能品出来。 不能不提的是,粤语话剧最初是因政治宣扬任务而诞生的,它通过语言打入民间,鼓动人民的抗敌豪情,它在没有电视剧、没有络、乃至连报纸也稀缺的年代,给无数民众带来新鲜的观念。它具有反应快捷的特点,产生了某件影响重大的事件,话剧也就可以立刻将其排演出来,并根据立场的需要,加入评价或感情色采,这曾是最灵活最具震撼力的传播方式。在最严峻的战争时期,粤语话剧也作为最受欢迎的文艺情势之一,鼓舞了岭南地区坚持抗战的广大战士的士气。 全息广州 有人发热就有光辉 要说粤语话剧,我就不自禁地想说以粤语演出为主,并曾光辉过的广州青年业余话剧团(简称“青话”),“青话”诞生于1955年,是广州青年文化宫的1支业余演出队伍。四十多年来(正常排演活动只有10七年左右)。计演出多幕剧25台(自创或改编5台),独幕剧95台(自创或改编26台),其中有三台多幕剧演出场次最多:《救救她》演55场,《人命冻过水》演49场,《七十二家房客后传》演35场。不要说剧团所到之处观众之热烈、场面之火爆,单从数字看,足见“青话”昔日之光辉! 为何光辉?由于有人发热!当年一班自称话剧发烧友的年轻人于工余课后齐集“青宫”排戏,要演出了,就在家里把用得着的服装、道具拿回来,若异地演出,就用大板车把道具布景拉到演出地点。排练或演出,要坐公交车,你得自购车票,夜场演出结束,想吃消夜?自己付钱吧。当年与“青话”类似的还有工人话剧团、荔湾区话剧团、东山区话剧团等。这方谢幕那方开场,好不热烈!就是这些发烧友,烧红了业余话剧舞台,烧出了一片光辉! 我在“青话”负责编剧,过去人家对我说:“最近写了甚么本子?快拿来排演。”现在我对人家说:“我写了个小戏,你看能不能排演?”人家马上说:“没有经费,怎样排?请个专家来指点,要付劳务费,演员要出场费,工作人员要发辛苦钱,找个地方排练演出要交租金。”哦,明白了,今时唔同昔日! 1983年,“青话”上演我创作的《七十二家房客后传》,该剧揭发批评了共产党员在旧房拆建回迁进程中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对此剧,大众叫好,有专业剧团欲演却畏惧出错。对此,辅导老师王建勋先辈说:“业余话剧无妨看作民间话剧,应与那些专业的官方话剧有所不同。”他的意思是业余的框框条条少,专业剧团不敢上演的戏,只要大众爱看,业余剧团就大胆地演。我想,作为民间话剧,以本土语言演出为主,且排演本钱低,多以义演或低价门票为主,这样能更好地亲近大众。 振兴粤语话剧,从业余做起! □何玉峰(原“青话”骨干、“省话研会”会员、“市剧协”理事) 原景再现 萌芽 洋务运动首开风气 话剧独特的感染力,使其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宣扬性,这个特点,使它在中国1出现,即被应用到政治宣扬中去,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又是密不可分的。广州最早的粤语话剧,可以追溯到清末。洋务运动时,广州设立育才书社和南武学舍,两所学堂俱由留学生和弄洋务工作的人开办,这些人受西方影响,思惟活跃,常在校内以教职工或同学会名义演戏,将中国国情融入欧洲和日本的戏剧中,以此来针砭时弊,唤醒国人。 南武学舍曾根据莫里哀的《悭吝人》改编成1出《孤寒鬼》,将岭南当地的特点注入剧本,其风格成为当时粤语话剧的代表。剧中的“孤寒鬼”也如“悭吝人”一样生性吝啬。主人公被设计为一生只醉心两件事,一是捐官,到处找门路买“拖翎戴顶”;二是抽雅片,想方设法去找漂亮的烟枪。 当时由英国人掌握的海关和邮局,办洋务的10三行洋行,都是有俱乐部性质的组织,他们常常进行文娱活动,也演话剧。这些民间活动,最早为粤方言话剧打下社会基础。 成长 国难当头顺势而兴 210世纪二十年代,欧阳予倩、田汉等人在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影响了很多后来的粤语话剧中流砥柱。 1931年“9?18事件”后,在民族日趋深重的危机眼前,话剧迅速蓬勃起来。钟启南、韦碧云等人开办当时广东唯一的戏剧学校:“广东省民众教育馆戏剧研究所”,培养戏剧人材,组织演出进步戏剧。三十年代广州话剧界有三大剧团:锋社话剧团、蓝白话剧社和艺协剧团,剧团成员多数是青年学生,他们满腔豪情,要挽救民族危亡,这些剧团受邀到学校演出,也自行组织上街头演、深入农村演。 在岭南地区,普通人基本只听得懂粤语方言,因此,要在广大大众中传播革命精神,就必须将宣扬革命的话剧改编为粤语流通,粤方言话剧乘势而起。各话剧团初期多演鞭挞时政的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鼓动民族豪情的剧目成为主流。敌机空袭广州时,一等空袭警报消除,话剧队即走上街头,进行“反空袭”演出。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国共合作后,3大剧社合并到国民党的12集团军,组成政工总队,跟随军队转战粤北山区,在战争间隙里见缝插针地演出,鼓舞军心,也鼓动当地大众支持抗日。12集团军艺宣大队、七政大、演剧5队和七队是当时比较活跃的演剧队伍。抗日战争结束,国共关系恶化,这些演艺队伍一部分被派往香港,成立中原剧艺社;一部分转入东江纵队,进入游击区,继续随军活动。解放前夕,局势不稳,演艺人员流落各方,苦等重归组织。 反复 国语紧逼三起三落 广州解放前夕,各方话剧气力回流,话剧队伍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其中演剧4队、5队、7队在抗战后撤退到南洋和香港,组成中国歌舞剧艺社和中原剧艺社,此时回到广州组成华南文工团。东江纵队原“锋社”、“艺协”和“蓝白”人员则成为华南人民剧团的主要骨干。 华南人民剧团建立之时,适逢 开始,在没有任何器材、布景、道具和服装的环境下,话剧团大胆地作出决定,由陈卓猷导演,排演苏联的4幕话剧《美国之音》(改名为《美国人民的呼声》)。话剧在南方戏院公演,场场满座,观众反应热烈。 1953年间,全国文工团整编,把华南文工团、华南人民剧团、青年文工团和广州市文工团统一成为华南话剧团,下分国语、粤语两组。根据语言划分,各组也就有了演出的针对性,粤语队负责所有“下里巴人”的剧目演出,深入工厂和农村,遭到普罗大众欢迎。却也因此埋伏了国、粤语之争的导火线。1956年,全国推行普通话,上级决定撤销粤语队,队长林兆明被派赴京学习普通话,其余队员则到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随团学习。林兆明说在岭南土生土长的人,对粤语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哪里有心思去学普通话,结果对着最好的老师,住了几个月,普通话没有半分提高,戏剧界的好朋友倒结交了很多。 1957年,中央文化部明确批复:“粤语队不能取消”。因而重新安排,撤销华南话剧团,宣布成立广东话剧团和广州话剧团。1958年话剧队为“大跃进”宣扬,深入到最偏僻的农村,作巡回演出,据林兆明回想,那时演出日程排得过于紧密,令演员没有时间进行艺术积累和琢磨角色,那时的戏剧,从艺术角度上说算是粗制滥造,但却培养了大量基层观众。 1959年,粤语话剧队被再度取消,全体成员去支援电影制作。这是短短几年间,粤语话剧队经历的第二次波折,但是这次的停演很快得到恢复。经历数次风云际会,粤语剧团随即迈入艺术成熟期,语言应用出神入化,而根据地方特色改编的剧本也更富生活气味。1961年,话剧团连续推出两部重头戏:《全家福》和《七十二家房客》,引起轰动,乃至出现观众为看戏,拿着被铺在戏院门口通宵排队的盛况。1964年,根据珠江三角洲农村状态创作的《珠江风雷》送首都演出,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时,还专门把翻译装置取下来,直接感受粤语话剧的风采。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粤语话剧由此处于停滞发展,差不多等了十年,才有机会重返舞台。 重兴 “文革”过后历劫重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话剧团重新开始招募新生力量,早期培训的都是说普通话的戏剧演员。到1974年,“文革”后第一部粤语话剧《风华正茂》进行巡回演出,在广州及周边县城演出约一百场,依然热潮不减,可见粤语话剧在大众中扎根之深。 打倒“四人帮”后,粤语话剧的演出渐渐得到恢复,一班老演员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感慨万千,用《赤忱谱》等戏表达心声,观众备受感动。以后粤语话剧渐渐走出以喜剧为主的门路,1979年原班人马重排《七十二家房客》,仍然遭到热烈欢迎,加上之前的统计,总共上演400场左右,大众禁锢多年的文艺豪情被重新唤醒。1984年,广东话剧团改建为广东话剧院,粤语话剧队被划分入喜剧团,继续走轻松活泼的群众路线。 后来影视得到推行,人们安坐家中便可看到各地的节目,如今话剧的广泛程度也许比不上以往,但话剧的群众性特点始终不变,民间依然有很多新生的话剧爱好者,也有不减当年痴情的戏迷。2003年话剧《傻有傻福》到顺德、番禺等地演出,戏毕演员还被观众围个水泄不通,索要签名合影。而话剧团也与影视合作,用话剧的情势拍摄电视剧,像《外来媳妇本地郎》就是近来话剧表演的最新尝试。 经典剧目 《七十二家房客》 210世纪四十年代末,在广州某区的贫民窟里,有一幢破烂狭窄的楼房,拥堵地住了七十二家房客。他们当中有小摊贩、补鞋仔、裁缝、舞女和落泊医生……过着极为艰辛凄凉的生活。 包租婆八姑仗着奸夫太子炳的黑社会权势,常常讹诈房客,为把房屋高价出售,便串通警察三六九,利用抽壮丁逼迫房客搬迁。此举遭到飞机福、补鞋仔、金医生等众房客的抵制。太子炳为了赶走众房客,还答应三六九将八姑的养女阿香送给警察分局长做小老婆。众房客为救阿香,巧作安排,以金蝉脱壳之计,使她与补鞋仔双双脱离虎口。 8姑等因得罪了警察分局长,恶人自有恶人磨,落得个可笑可悲的下场。 《七十二家房客后传》 解放前居住在一个大杂院的七十二家房客,送走了三十多个年龄。他们的近况如何呢? 发仔记虽然当了皮鞋厂厂长,仍保持着当年正直仁慈的天性;飞机福解放后入了党,当了国家干部,现在是城市拆建回迁组负责人。他耍弄权术,成了“房老虎”;他的老伴福婶也凭“虎”威,变得格外贪婪。他们硬要自己的小女儿阿娟嫁香港客。但阿娟却深深爱着发仔记的儿子阿强。 高佬张已退休,他的妻、儿前后去世。媳妇亦改嫁,现在和小孙女相依为命;三六九竟然成了富裕农民。(注:广州青年业余话剧团排演) 《3姐妹》 210世纪八十年代初,广州龙珠街,梁家三姐妹合伙开了一家“靓靓时装店”。3姐妹既有沉鱼落雁之容,也有“街坊三朵花”之誉,加上经营又得法,生意很是兴盛。大姐梁美甜,热爱生活,真诚工作,且眼光远大,思想灵活,勇于创新,要在服装行业上首创新局面;2姐梁美霞,人虽精明,但目光短浅,只着眼于眼前的小利益;3妹梁美蓉头脑简单,又无意做生意,1心想当电视明星。随着城市经济起飞,服装行业竞争日趋剧烈。“靓靓时装店”面临着新的挑战。3姐妹之间的不同性情,引发了很多矛盾与冲突。 《傻有傻福》 的士司机阿福生性仁慈,热情助人,在妻子阿好下岗当钟点工以后,面对家庭经济的拮据,他痴心不改,继续为人解难,以苦为乐。一天,患老年痴呆症的伍伯不经意间闯入了他的家里,硬说阿福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为使伍伯高兴,阿福情愿认他为父,并尽表孝敬之心。由此产生了阿福与妻子、阿福与儿时好友“精仔祥”、“精仔祥”为贪钱财自作主张上门认伍伯为父等一连串情节曲折离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 记忆碎片 吴苏妹两过语言关 现任广东话剧院喜剧团团长的吴苏妹回想说,早在1970年,粤语话剧还未恢复,许多老臣子还呆在干校里,广东话剧团招募演普通话戏剧的新人,她考进话剧团,学艺三年出师,在普通话队里渐渐成为比较有份量的年轻演员。 随着情势往好的方向发展,粤语队也跃跃欲试,开始重新排剧,物色年轻的演员。一次急着排一出小品,因人手不够,就向普通话队提出把吴苏妹“借用”两个月顶角色。可这一借就是“刘备借荆州”,紧接着要排演《风华正茂》了,粤语队就提出正式申请,把吴苏妹调过来。这可把苏妹给急坏了,由于她是湛江人,之前讲湛江本地话,到广州上学,用的是普通话,学了三年,好不容易才把舌头给卷起来,如今要在短期内攻下粤语关,她只好狠下决心,逼着自己去学。 那时姐姐一家在广州,为了支持她学粤语,姐姐和姐夫就把一个月的收入全部贡献出来,给她买了1台“熊猫牌”的收音机。苏妹从此昼夜离不开这台收音机,吃饭时听,洗澡时听,上厕所时还在听。她还常常上街,假装问路或买东西,借这些机会锻炼开口说的胆量,也实验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交换,辨别自己说的与当地人的地道发音有何不同。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苏妹便攻下了粤语。 总结自己学习的痴心,吴苏妹总结说演方言话剧就是这样,师傅带进门,修行靠自己,如果不下苦功,不严格要求自己,演员就很难得到提高。而这苦功,也只有真正怀有对粤语话剧酷爱的人材能熬得过来。 话说当年 “粤味”是这样“熬”出来的 “抠”台词 演方言话剧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现场“真枪实弹”应用的口语与写在剧本上的书面语有很大不同,因此演员在排剧前,还得首先对剧本进行研究和翻译。林兆明说,很多用语表面看起来意义是一样的,可经过演员之口说起来,韵味就完全不同了。表示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林笑着问,你觉得“何必”与“何必”有甚么区分呢?一怔,口里喃喃念了几遍,仿佛感觉不到有甚么不同。林老因而亲身示范:“何必呢!”“何必呢!”经他那末1演示,效果果然完全不一样。林老说,“何必”的“必”,发音较硬,有一种责问的意味;而“何必”则更多的是惋惜与心痛,如果是父亲对着不成器的儿子说出来的话,选择“何必”可能更有深意。 “低”处理 210世纪六十年代初,广东话剧团把老舍的《全家福》改用粤语演出,除把台词翻译成富地方气味的用语外,还把角色的身份也改变了,北方老太太变成了广东的街坊,服装造型完全按广东人的审美观设计,角色的生活习惯也被改造成粤式的,广州人的世俗化生活成为主要背景,完全打破原普通话话剧雅化处理的惯例。结果公演时反响之热烈,完全出乎意料之外,话剧团一口气演70场。老舍也亲临平安戏院观演,还在看完后表示,广东话剧团的演出是他看过的所有这部戏剧的演出里改编得最好的,用粤语演出的世俗化效果,正是他原来想表现的。 民间影响 蓬勃的业余话剧团 粤语话剧是真正属于草根阶层的艺术情势,它的包容性,除体现在具有各个层次的观众外,还让很多酷爱粤语话剧的业余爱好者,也能自己亲身感受创作和表演的乐趣。广州具有多个业余话剧团,这些话剧团,以文化宫或街道为主要“据点”,青年文化宫、工人文化宫等都有自己的业余话剧团,荔湾区和东山区的业余话剧团也曾十分活跃。 何玉峰投身业余话剧创作已近40年,他回想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粤语话剧团大量兴起,业余话剧团就到中学里去发展新生力量,他那时在培正中学读书,很多老师都是话剧团成员,初三那年,隶属于青年文化宫的青年业余话剧团组织学生课余话剧创作组,由于他喜欢写作,同学便介绍他加入创作组,进行话剧创作,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话剧,很多同时代的年轻人也像他一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非专业使业余话剧团具有灵活的特点,抱着“好玩”的轻松心态,他们平时就排些短小精悍的戏剧,青年文化宫自己有露天的朝阳剧院,戏排好后,在门口贴张公告,说某天晚上演甚么戏,晚上吃过饭后,常常就看到附近的街坊趿着木屐,慢吞吞地踱到文化宫,掏很少的钱买一张票,然后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业余剧团集中了一批喜欢话剧的发烧友,他们的创作和演出,由于不受限制,在内容上会更加大胆和活泼,就像草原的野花,蓬勃而生猛。 话剧名家 张悦楷 张悦楷毕业于广东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求学时期就为学生戏剧活动的中坚份子。1950年他弃工从艺,由香港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返回广州加入华南人民剧团,主演了《美国人民的呼声》,名噪一时。后参加广东话剧院成为主要演员,扮演过一批身份不同,性情各异的人物,如《七十二家房客》中的流氓太子炳、《珠江风雷》中的农民郭细九、《赤忱谱》中的老中医方凌轩、《恨海奇光》中的科学家马太博士等。他的戏路广阔,表演朴实自然,感情真挚,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林兆明 林兆明早在中学和大学时期,就热衷于话剧演出,活跃于广州、澳门的舞台上。1950年起前后在青年文工团、广州市文工团、华南话剧团任主要演员。几十年来在舞台塑造了一批性情不同、特点悬殊的各式人物。如在《七十二家房客》中,他扮演“三六九”,演得活灵活现;在《可口可笑》中,他扮演老谋深算、奸诈狡猾的张经理;在《年轻一代》中扮演性情刚强的大学生萧继业;在《恨海奇光》中扮演杀人不见血的外国间谍布莱恩。这些人物都塑造得性情突出,活灵活现,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入印象。
《七十二家房客》 《七十二家房客》是粤语话剧的经典剧目,1961年初排,塑造了太子炳、三六九、8姑、高佬张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戏剧形象。1983年,广州青年业余话剧团结合时期风云,又编排了《七十二家房客后传》,一样大受欢迎。
《珠江风雷》 1964年,粤语话剧队根据珠江三角洲农村状态创作的《珠江风雷》,由陶铸推荐,送首都演出。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时,还专门把翻译装置取下来,直接感受粤语话剧的风采。
《傻有傻福》 2003年,《傻有傻福》到顺德、番禺等地演出,大受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yy/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让网络环境绿起来
- 下一篇文章: 死亡空间3限量版玩家将可使用两个游戏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