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及疱症性咽峡炎的症状及预防
随着气温上升,近期传染病发生率逐渐增高。其中,除手足口病外,疱疹性咽峡炎也较为多见。为了防止出现传染性病例或疫情小范围爆发,我们来多多了解一下手足口病及疱症性咽峡炎的相关知识吧!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丘疱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和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口腔可出现溃疡。
传播方式手足口病通过咽喉分泌物(如唾液、痰和鼻涕)、病人疱疹液和粪便等经口感染。
*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
*与感染者的近距离接触可以通过他们咳嗽、打喷嚏排出的飞沫而引起感染;
*儿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毛巾、手绢、牙具、玩具、餐具等生活用品可引起感染
预防措施1、看护人员勤洗手,用肥皂给儿童洗手;
2、尿布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常通风,勤晒衣被;
3、充分清洗、消毒儿童使用餐具;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流行期每天晨起要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无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如果您家有手足口病的孩子要这样做?生病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玩具、桌椅、衣物和便盆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
?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要勤开窗通风;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疱症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又有“隐形手足口病”之称,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潜伏期一般为2—7天,病程一般为4~7日,重者可长至2周。
主要症状疱疹性咽峡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咽峡部长满疱疹,伴有反复发热、咽痛、孩子拒食、流口水。小婴儿因为不会说话,所以会日夜哭闹,不能睡眠。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会将疱疹性咽峡炎与普通感冒、手足口病相混淆。
家长一般不会去看宝宝的嘴巴里,所以发现宝宝高烧,就误以为是普通感冒。但如果家长仔细观察的话,会注意到孩子的咽喉部、舌部甚至口腔黏膜处有疱疹,这就是疱疹性咽峡炎,与普通感冒是不同的。
还有些家长看到宝宝嘴里长了疱疹,就误认为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必须是嘴里、手上和脚上都起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只有嘴里起疱疹。
传播方式疱疹性咽炎传染性较强,可通过密切接触,经口或呼吸道传播。如接触病毒污染的衣物、用品,与患者共用餐具等都可能被传染。
预防措施
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去嘈杂的公共场所。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疱症性咽峡炎治疗方法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口服维生素C及B等。抗生素对病毒性咽炎无效。但如有发热,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便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
?原发病治疗
?局部治疗
1)采用复方硼砂溶液、生理盐水或3%过氧化氢含漱;病变部位涂擦2%金霉素甘油或1%甲紫,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2)注意休息,多饮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3)为防止继发感染及缩短病程,可肌注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常静脉给予抗生素联合应用激素。如青霉素万U联用庆大霉素24万U加地塞米松5mg静滴,或头孢唑林6~8g联用阿米卡星0.48g并加地塞米松5mg静滴,治疗效果好,一般无并发症。儿童用药量酌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yy/8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保健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及护理
- 下一篇文章: 疱疹性咽峡炎症状知识的普及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