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前两年的手足口病让家长们至今心有余悸,但是近期流行一种疱疹性咽炎,是新型病毒,传染性极强,比手足口病还要厉害。小儿疱疹性咽炎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最近正是流行病高发期,家长该如何让孩子远离疱疹性咽峡炎的危害。那么,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有哪些?又该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呢?

如何区分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就是手、脚、口有皮疹,而疱疹性咽峡炎则是咽喉处,早期是皮疹,后期破溃以后就变成溃疡。医生介绍,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期3-5天,突发高烧38-40度,伴有咽红,食欲不好等症状,除高烧外上颚粘膜出现水疱。医生提醒,疱疹性咽峡炎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采取隔离措施,只有出现疱疹后才能确诊。医院易出现交叉感染,最好先在家自行退烧。疱疹性咽峡炎目前没有疫苗,家长应帮助孩子勤洗手,加强锻炼,少去人多的场所。

疱疹性咽峡炎的概述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是由许多A组柯萨奇病毒,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粘膜损害。亦有说法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亦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粘膜亦可发生疱疹。

该病有流行趋势,常见于婴幼儿,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在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粘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日内愈合。并发症少见。症状一般7日内消失。在感染后能产生持久的免疫,但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

疱疹性咽峡炎如何预防

预防措施

疱疹性咽峡炎为儿童夏季常见病,预防此病,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去嘈杂的公共场所。

护理指导

1..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疼痛明显,患儿大多都有拒食现象。应该注意给患儿补充营养,食物不宜过热,应该清淡一些,不油腻,并富有营养,进食困难时可以采取大静脉营养合剂。

2.为防止继发感染,局部使用止痛剂和抗病毒药物,一定注意口腔卫生。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避免造成染。

3.忌食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辣、咸、热、硬等,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

4.可取绿豆克、苦瓜50克、薏米克、大米克煮粥,放凉后适量给患儿食用。

减轻不适的方法是: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口服维生素C及B等。抗生素对病毒性咽炎无效。但如有发热,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便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









































宝宝白癜风能治好吗
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zz/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