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是一种肠病毒(enterovirus)分为A和B两类,是一类常见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体的病毒,感染后人会出现发热、打喷嚏、咳嗽等感冒症状。

一、病原体柯萨奇病毒据其生物学特点分为两类:A类和B类。分属肠病毒类的埃克病毒(Echovirus)和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virus)。现称“微细病毒(picoviruses)”。

1.柯萨奇A9是一种常见致病病原体,常在夏季流行,常伴发脑膜炎及肺部损害,皮疹常见,但无特异性,可为散在性红斑、斑丘疹,初起于面颈部,后逐渐蔓延到躯干及上肢及掌跖。一般持续1-7d.

柯萨奇病毒

2.柯萨奇A4可发生鼻塞、咽炎、流涎等前驱症状,且常有疱疹性咽炎性发疹,可持续1-10d,在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为2-5mm大小的斑疹或丘疹,主要分布于面部及躯干(但决不见于臀部)。此皮疹约1-4d消退,但亦可演变为5-10mm大小淡黄色不透明的水疱,成批发现于躯干,后向四肢蔓延,但不侵犯掌跖,不痒,需1-2周才消退,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

柯萨奇病毒临床症状:

一、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潜伏期1-3天,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流涕、咳嗽、咽痛、发烧,全身不适。

典型症状为疱疹性咽峡炎,即在鼻咽部、会厌、舌和软腭部出现小疱疹,粘膜红肿,淋巴滤泡增生、渗出,扁桃体肿大,伴吞咽困难,食欲下降。据调查(R0binson,)伴有口咽部疱疹和皮疹的急性热病中,79%为柯萨克A型病毒所致

皮疹可为疱疹和斑丘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外周侧、背部、四肢背面,呈离心性分布,尤以面部、手指、足趾、背部皮疹多见,故称手、足、口三联症(hand-foot-mouthdi-sease)。

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儿童多见,成人感染占21.7%(Robinson,)。

临床表现除上述外,主要特点为急性发烧、皮疹。

分割线-----------------------------------------------------------------------------------------------

感染柯萨奇病毒的两大病种分析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感染部位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

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治疗

1.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6)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

预防

?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分割线-----------------------------------------------------------------------------------------------

二、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A组2、4、6、9、16、22型皆可引起此病,B组1~5型也可致病,但较少见。此外,埃可病毒3、6、9、16、17、25型和肠道病毒70型也可引起本病。

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但以1~7岁多发。

潜伏期为2~4天。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大都2~4天。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鉴别诊断

1.疱疹性口腔炎,其特点为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

2.复发性口疮和贝氏(Bednar)口疮很少发生于咽部,而且一般无全身症状。

3.柯萨奇A组10型病毒也会引起类似病变(淋巴结性咽炎),但口咽部损害突出,呈现白色到黄色小结,治疗为对症处理。

预防及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较强,应注意隔离治疗。

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

1、目前对肠道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口服维生素C及B等。

轻、中度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超过38.5℃时,可给予布洛芬等退热药。

2、有高热惊厥及严重肌痛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和止痛剂。

3、抗病毒治疗可选用利巴韦林、更昔洛韦、干扰素等。

4、抗生素对病毒性咽峡炎无效,但如考虑合并有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5、中药治疗对此病有一定效果,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分内服及外用两类,应根据病情选择用药。

--------------------------------------------------------------------------------------------------------

治疗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可选择万年青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苦木注射液。

苦木注射液,清热,解毒,消炎。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被定义为现代中药抗生素

含有铁屎米酮类生物碱、苦味素类化合物、苦木碱、咔巴啉类生物碱等

苦木注射液临床应用

苦木注射液用于治疗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

方案一、轻度病症,单独使用苦木注射液直肠或肌肉注射,效果显著。

方案二、中度、重度病症,直肠给药联合用药推荐方案

苦木注射液,安痛定注射液,

地塞米松注射液,柴胡注射液、

利巴韦林注射液,阿糖胞苷注射液(呕吐时加吗丁啉)

以上为推荐用药,根据实际情况加减使用。

直肠给药每天两次

--------------------------------------------------------------------------------------------------------

欢迎大家







































白癜风症状都有哪些
海口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zz/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