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疱疹就是得了手足口



流感走了,以为进入夏天宝妈们就可以消停些了~

没想到手足口病便席卷而来,全国各省市都如临大敌,一场硬战已经打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布会”全国疾控局局长毛群安在会上表示:预计今年手足口病将高于去年,也就是说年是手口足病的高峰年。

近年来,手足口病在全国每隔一年就有一次高峰期。那么,手足口病是什么?今天就小编一起来了解~

每隔一年就有一次高峰期的

“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呢?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发疹性疾病。

在古代被称之为“湿温”、“时疫”。简单来说就是由湿邪和热邪引发的瘟疫。

所以,手足口病?

顾名思义,就是孩子感染肠道病毒后,在手、足、口、臀部等处出现小红疹或溃疡。

通常伴随发烧,但一般不会超过38.5摄氏度。部分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潜伏期为2-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它们专们挑6月龄-5岁的小宝宝下手,且最喜欢1-2岁儿童(重症、死亡的风险主要发生在1-2岁孩子当中)。

一般会在每年春末夏初的4至7月,是此病的高发时期。

那么,孩子到底是

怎么引起了手足口病呢?

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特别多。

目前主要以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柯萨奇病毒A6型、柯萨奇病毒A10型最为常见,其中重症和死亡多数由EV-A71感染所致。

由此可见手足口病致命原因是肠道内的病毒。

它主要通过哪些传播途径

传染的呢?

有传闻说,药水浸泡的荔枝也会“导致手足口病”。

经过证实这种说法没有什么道理。

因为手足口病是感染了病毒所致,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的飞沫、疱疹液、或者接触到其粪便、呼吸道传播。

多数情况下,感染者很快会自愈,但病情严重的会并发脑膜炎等,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除了导致死亡之外,还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终身的痛苦,比如造成脑部细胞损伤,进而影响智力、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

因此:手足口病系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跟食用荔枝没有直接关系。

嘴上长小泡泡并非手足口病

而是和疱疹性口腔炎?

爸妈们往往看到宝宝嘴巴长了一个小泡泡,就会被吓着,以为得了手足口病。

虽然手足口病比较典型的症状就是长疱疹,可是长疱疹的疾病又不止这一种。

因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口腔炎症状类似,极易混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在嘴里长疱疹。如何区分,具体如下:

---------

疱疹性口腔炎

---------

疱疹性口腔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通常是感冒后发病,常见于6个月至6岁的婴幼儿/成人,但这种疾病只在口腔内长疱疹和溃疡,其他身体部位没有。

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疱疹性口腔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也就是说,几乎不会出现重症、发生生命危险。

而手足口病的少数患儿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

另外,妈妈们如果发现宝宝有类似症状,又不太确定到底是否是手足口病时,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那么,面对手足口病高发期

该如何预防?

虽然手足口病爆发面广且人数众多,父母也不需太紧张。

一般来说,传染病的发生离不开三个方面:传染源、传播途径和被传染者。

手足口病一旦发生,只要控制好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切断它的传播途径都可以阻断它的发生和发展。

---------

首先,避免接触患者。

---------

掌握了手足口病症状,远离患者及其用品。

手足口病的病毒可通过唾沫、排泄物、患者物品比如毛巾、水杯等传播。避免宝宝与患者亲密接触,比如亲吻、拥抱等。

---------

其次,勤洗手,家里勤通风。

---------

流行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在家通风,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另外紫外线和高温煮沸式消毒是对付肠道病毒最有效的方式。

---------

最后,需接种疫苗。

---------

疫苗接种也是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

一般6个月以上~5岁的孩子,应当尽早接种EV71疫苗。最好在1岁前完成2次接种。

因为EV71肠道病毒能引起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接种疫苗可以降低90%的患病风险。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by/1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