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抗病毒治疗的用药探讨



?施辛教授

撰写

医院(医院)施辛

主任医师,教授。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从事皮肤性病临床工作34年;年起任职于医院(医院)。

◆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痤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基层医师培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环境与职业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银屑病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

◆苏州市医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顾问、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临床误诊误治》《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实用皮肤病学杂志》和《抗感染药学》的编委,8种英文专业期刊的审稿人,长学制(七年制和八年制)全国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的编委。

●●●

带状疱疹,民间有多种称谓,比如缠腰火丹、蛇胆疮,是皮肤科门诊和病房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皮肤出现疱疹、神经出现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又由于本病容易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严重情况,常常给医患双方带来极大的困扰。

发病机制:严防病毒复制

古人对带状疱疹有粗浅且大致符合的理解。目前已经确定,带状疱疹和水痘是典型的“一毒两病”。所谓“一毒”,正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这种病毒第一次使人致病,几乎不能幸免(如果不正确接种疫苗),即便早已接种疫苗,仍可迟发水痘。水痘发作后,病毒开始与肌体互相适应、“和平共处”。然而,某些条件下,如感染、创伤、疲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肿瘤和高龄等,可促使病毒“死灰复燃”,不断复制,重点侵犯神经组织和皮肤黏膜组织。

病毒复制是本病最重要的环节。带状疱疹一旦发作,首先攻击病毒的栖居地(神经后根后角和神经节),引发神经组织剧烈而局限的炎症。与此同时,病毒会沿着感觉神经移行到相应的皮肤黏膜,促发皮肤和黏膜的炎症反应(图1)。临床表现之一就是略具特点的神经痛,包括抽痛、针刺感、衣服摩擦后的激惹痛和由里而外的瘙痒(图2)。容易被忽视的神经炎还包括局部感觉减退、排尿反射和排便反射的反射弧中断。临床表现之二就是皮肤炎,可以出现红斑和水疱,常常单侧分布,多数情况下不突破中线,以至于民间流传,“蛇胆疮爬满一圈,离死神就接近一步”。

注: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图1水痘-带状疱疹发病机制(图片源自网络)

图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图片源自网络)

治疗关键:早期诊断

本病50岁以上高发,70岁以上老人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后遗神经痛是目前医学尚未攻克的难题之一,迄今无特效药物和治疗手段。该种疼痛可以持续数月、数年、数十年。患者被痛苦折磨,痛不欲生。带状疱疹的诊断贵乎早期、早期、再早期。因为只有早期确诊,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治疗窗口。带状疱疹的治疗精髓在于抗病毒,要求尽早开始、足够剂量、合适疗程。原因在于早期足量的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促进皮疹愈合,缓解疼痛,亦能减少辅助用药以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药物选择:要迅速并维持有效浓度

抗病毒药是治疗带状疱疹的主力军,应在发疹后24~72h内开始使用,以迅速达到并维持有效浓度,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目前批准使用的系统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溴夫定和膦甲酸钠等。

如果选择口服药物,以阿昔洛韦等为代表的核苷类药物常用。如果选择静脉输液,膦甲酸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即便是耐药病毒株,膦甲酸钠也有不俗的表现。但口服核苷类药物,由于生物利用度不高,需要频繁给药,这给保证治疗依从性带来很大的挑战。而对于重症(疼痛剧烈、皮疹广泛)、累及眼部、情况特殊(肿瘤、免疫低下、高龄)的带状疱疹患者,在做到充分水化的条件下,建议优先采用静脉给药方式,可给病毒以“重锤猛击”。

从抗病毒机制来看,核苷类似物在发挥抗病毒时,需要依赖胸苷激酶磷酸化,进而竞争性抑制病毒DNA多聚酶,也可掺入病毒DNA中,使DNA合成受阻。膦甲酸钠为非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物,在细胞内激活不需要依赖胸苷激酶的催化过程,故极少耐药;膦甲酸钠能够非竞争性地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并作用于焦磷酸结合位点,阻止DNA复制链的延长,从而表现出抗病毒活性,故当病毒株对核苷类似物耐药时,膦甲酸钠仍可发挥良好的疗效(图3)。

神经营养类药物对缓解神经炎症和神经痛也有一定帮助,常用药物有甲钴胺、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等。如果患者出现皮损疱液或糜烂,应避免接触尚未患过水痘的儿童和其他易感者。

图3不同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患者教育:影响积极而深远

最后,加强带状疱疹的患者教育对于疾病治疗也有重要意义,借助科普教育可进一步提升患者对疾病本身的认识,在巩固抗病毒治疗、提升依从性方面均有积极影响。医生应告知患者及早就诊,坚持合理的药物使用和治疗时间,保持皮损清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适当休息,保证身体营养足以对抗病毒。

注:图片源自网络,如知晓原作者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或标明原作者。

编辑:邢辰

排版:郑梦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by/1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