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水产生物病害与防治rdq



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51583.html

“水产生物病害与防治”专栏

为加强我国从事水产动物病害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及技术人员的交流,促进我国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和防治水平的提高,保障我国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刊特开设“水产生物病害与防治”专栏,为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

鳗鲡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主要养殖区集中在福建省和广东省,江西、浙江、江苏和安徽近年来养殖量也有所上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养殖、饲料、加工、出口等全产业链的外向型产业。年我国鳗鲡总产量达21.7万吨,从业人员10多万人,全产业链年产值亿元以上。但是,随着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的普及,病害频发,成为了鳗鲡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脱黏败血综合征”是我国养殖的欧洲鳗鲡、美洲鳗鲡的最重要传染性疾病之一,在鳗鲡白苗和黑仔养殖阶段的感染发病率接近%,该病从出现病死鳗到基本结束要经历约14-20天,在第8-10天达到死亡高峰期,整个发病过程中,鳗鲡的死亡数量呈倒U型曲线,累积死亡率为3%-30%;但是,在鳗鲡的苗种来源地欧洲和美洲未见相似临床症状的病例报道。年以前,国内的病原研究和临床用药防控主要围绕细菌性病原展开,分离培养了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非O1霍乱弧菌、鲁氏不动杆菌等致病菌,但根据分离培养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抗菌药物不能有效防控该疾病的传染扩散。据此,部分学者和基层养殖技术人员推测病毒感染是该病的主要病原。

本团队应用PCR技术率先从患“脱黏败血综合征”的欧洲鳗鲡中检测出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herpesvirus,AngHV),年用EO细胞系实现了AngHV的分离培养,实验室内人工感染AngHV的欧洲鳗鲡出现脱落、败血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一致,证实了AngHV是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致病病原。目前,本团队针对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和防控的研究正在全面展开。本文开展的AngHV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综合防控及疫苗的开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撰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杨金先

题目

鳗鲡疱疹病毒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

作者

杨金先,陈强,李英英,宋铁英,葛均青*

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福建福州

摘要

为了明确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herpesvirus,AngHV)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利用一株从欧洲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病料中分离的AngHV病毒株研究了其增殖特性及其对主要鱼类细胞系的感染敏感性,进一步分析了其对热、酸碱、氯仿和乙醚等理化因子的耐受性。结果发现,AngHV感染的鳗鲡卵巢细胞系(Eelovarycellline,EO)内可见典型的疱疹病毒样颗粒,细胞出现时序性细胞病变;AngHV可在EO细胞系内稳定传代,较适宜扩繁温度为25°C~27°C,不能在鲤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omapapillomacyprinidcellline,EPC)、草鱼卵巢细胞系(Grasscarpovarycellline,CO)、胖头逓肌肉细胞系(Fatheadminnowcellline,FHM)、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系(Chinooksalmonembryocellline,CHSE-)、虹鳟性腺细胞系(Rainbowtroutgonadcellline,RTG-2)及蓝鳃太阳鱼细胞系(Bluegillfrycellline,BF-2)等鱼类细胞内增殖;理化特性分析表明,37°C处理30min,AngHV滴度降低不明显,而56°C处理30min可完全灭活AngHV;AngHV对酸(pH3.0)敏感,而对碱(pH10.0)较耐受,同时对氯仿和乙醚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AngHV的综合防控及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鳗鲡疱疹病毒;脱黏败血综合征;生物学特性;理化特性

感谢作者提供素材

发病鳗鲡

实验场地

文章引用格式

杨金先,陈强,李英英,等.鳗鲡疱疹病毒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J].水产学报.DOI:10./jfc..

YangJX,ChenQ,LiYY,etal.Studyonthebiologicalandphysic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Anguillidherpesvirus[J].JournaloffisheriesofChina.DOI:10./jfc..

《水产学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by/1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