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
秦强,谢正德,刘春艳,黄志卓,王亚丽,张寒,赵晓曦,申昆玲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医院
文章出处:中国循证儿科杂志,,7(2):-.
研究目的在感染相关的继发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中,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psteinBarrvirusassociated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占发病的50%以上,并且有着更差的预后。EBV-HLH多见于儿童,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临床研究证实HLH患者存在不同程度NK细胞活性减低,因而国际组织细胞病协会在HLH诊断标准中将NK细胞活性减低作为依据之一。有研究显示,78例EBV-HLH患者予免疫治疗,随访43个月,57例(73.1%)存活,免疫治疗的有效性提示了EBV-HLH具有一定的免疫异常基础,并对进一步改善预后提供了可能。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NK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s)基因多态性与EBV-HLH的发生相关。为进一步明确EBV-HLH患儿NK细胞受体表达及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本研究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EBV-HLH患儿和正常儿童进行NK细胞受体表达和功能检测,以期能深入了解EBV-HLH的发病机制。■
-研究方法研究组选取年8月至年5医院确诊为EBV-HLH、未接受过化学免疫治疗的住院患儿为EBV-HLH组,选取年龄、性别与EBV-HLH组1:1匹配的健康查体儿童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表面受体、穿孔素及CDa表达。予IL-2刺激后再次测定CDa表达情况。■
-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年8月至年5月8例患儿确诊为EBV-HLH,均进行了PRF1,UNC13D,STX11及SH2D1A基因筛查,未见突变。EBV-HLH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见表1。■
2.NK细胞表面受体和穿孔素表达情况:两组在NK细胞表面受体NKp30、NKp46、NKG2D、DNAM-1和2B4表达阳性率、CD56+NK细胞穿孔素表达率和在CD8+T细胞穿孔素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
3.IL-2刺激前后CDa表达:EBV-HLH组2例患儿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较低,提取的淋巴细胞数量不足以完成IL-2刺激前后CDa表达测定,予以排除,最终6例EBV-HLH患儿纳入分析。两组在IL-2刺激前CDa、CDa/K、CDa/2B4/P、CDa/NKG2D/P和CDa/2B4/NKG2D/P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3)。两组在IL-2刺激后,NK细胞CDa表达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表3)。
EBV-HLH组在IL-2刺激前后CDa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IL-2刺激前后CDa、CDa/K和CDa/NKG2D/P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讨论和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EBV-HLH组和正常对照组间NK细胞表面受体和穿孔素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EBV-HLH患儿NK细胞功能的异常可能存在着与HLH不同的机制。IL-2刺激后正常对照组CDa、CDa/K和CDa/NKG2D/P表达较刺激前显著提高,EBV-HLH组较刺激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提示EBV-HLH组NK细胞对IL-2的反应出现异常,可能与EBV-HLH的发生有关。
51Cr释放实验是检测NK细胞毒活性的金标准,但51Cr具有半衰期短和放射性等缺点。其他实验如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受其敏感性低的缺点,也未能广泛开展。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或CDa)是一种高糖基化的蛋白,约占溶酶体膜蛋白的50%。NK细胞杀伤靶细胞时,毒性颗粒将到达浆膜面并与细胞膜融合,引起颗粒内容物释放,最终导致靶细胞的死亡。随着脱颗粒的发生,CDa分子被转运到细胞膜表面,并且CDl07a分子的表达上调与穿孔素的分泌一致。因此,CDl07a表达率的变化可以反映NK细胞杀伤活性的改变。
穿孔素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包括IL-2、lL-4、IL-6、IL-7、IL-12和IFN等都能够增加穿孔素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的表达降低受TGF-β作用、感染的迁延、病毒的致病力或肿瘤的影响,从而降低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有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清颗粒酶、穿孔素水平的升高与CMV感染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升高的水平不仅可以预测CMV的发生.还可以评估抗CMV的治疗。但目前尚没有EBV感染后相关研究的报道,本研究中,EBV-HLH组在CD56+NK细胞和CD8+T细胞中穿孔素的表达和正常对照组间未发现显著差异。因此,参照同属于疱疹病毒科的CMV的研究结果,推测如EBV-HLH患儿穿孔素表达异常,除进行基因筛查排除遗传因素外,应注意其对常规治疗的反应,是否能成为临床预后较差的指标,还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结果。
IL-2作用的靶细胞包括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和B细胞,可以引起效应T细胞和B细胞的克隆性扩增。同时IL-2可促进NK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其细胞毒杀伤作用。本研究EBV-HLH组在IL-2的刺激下,NK细胞CDa、CDa/NKG2D表达率未见显著变化,与正常对照组不一致,从而不能正常的杀伤受EBV感染的细胞,导致感染的持续存在及机体免疫系统的持续激活。这同时也能解释部分EBV感染患儿在没有明显免疫缺陷或基因缺陷的情况下,发生噬血现象的原因。
Marcenaro等在对FLH的研究中发现,从FHL2型(PRF基因缺陷)和FHL3型(MUNC13-4基因缺陷)患者中分离的NK细胞,在经过体外培养和IL-2刺激后,FHL3型组对K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降低。进一步研究提示,NKp30、NKG2D、2B4、CD16等表面受体表达也存在差异。但本研究发现,EBV-HLH组NKp30、NKp46等表面受体及穿孔素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EBV-HLH的发病机制与FHL存在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①由于EBV-HLH发病机制不清,临床诊断困难,且入选病例需要未经过化疗的患儿,病例来源较少。②由于实验步骤较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尽管每检测1例患儿,同时都会选取1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尽量做到条件一致,但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差别较大,而实验所添加的抗体的量是一致的,使数据离散度较大。③本研究未设立单纯EBV感染组,对于NK细胞活性的改变是由EBV所致、HLH所致抑或是EBV和HLH的共同作用无法更确切地说明。
本期编辑整理秦强焦伟伟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看的好白癜风是什么引起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by/7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化疗副反应的防治
- 下一篇文章: 这40条医学知识你不一定都知道,尤其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