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普普通通的感冒
感冒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指普通感冒,是一种轻微的上呼吸道(鼻及喉部)病毒性感染。广义上还包括流行性感冒,一般比普通感冒更严重,额外的症状包括发热、冷颤及肌肉酸痛,全身性症状较明显。
基本介绍
感冒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指普通感冒,是一种轻微的上呼吸道(鼻及喉部)病毒性感染。广义上还包括流行性感冒,一般比普通感冒更严重,额外的症状包括发热、冷颤及肌肉酸痛,全身性症状较明显。
我们主要阐述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又称急性鼻咽炎,简称感冒,俗称“伤风”,是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病种,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高,影响人群面广、量大,经济损失颇巨,且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
症状体征潜伏期1~3天不等,随病毒而异,肠道病毒最短,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较长。起病突然。大多先有鼻和喉部灼热感,随后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涕、全身不适和肌肉酸痛。症状在48h达高峰(病毒脱壳),急性鼻咽炎通常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尤其是鼻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时。可有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眼睑肿胀、咽喉黏膜水肿。咽喉和气管炎出现与否因人和因病毒而异。鼻腔分泌物初始为大量水样清涕,以后变为黏液性或脓性。黏脓性分泌物不一定表示继发细菌感染。咳嗽通常不剧烈,持续时间可长达周。脓性痰或严重的下呼吸道症状提示鼻病毒以外的病毒合并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儿童感冒时其症状多较成人为重,常有下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等)。感冒多属自限性的,如无并发症,病程4~10天。
预防护理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特别是手的接触。有实验研究报道应用杀病毒纸巾和保持个人良好卫生习惯能减少鼻病毒感冒的传播。维生素C常被提倡用作预防感冒,但严格设计的对照试验并未获得支持证据。
病理病因感冒的病原体为病毒,常见者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少见者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呼肠病毒(reovirus)、单纯疱疹病毒和E-B病毒等。肺炎支原体,A、C、G组链球菌和非生物致病因子如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血管舒缩性鼻炎、鼻中隔偏曲、异物等均可引起感冒样症状,自不属真正意义上的感冒。
1.鼻病毒年从感冒患者中分离到,是微小RNA病毒群的一个属,为无包膜的单股RNA病毒,直径为15~30nm,耐乙醚,而不耐酸(在pH3的溶液中易被灭活),在干燥环境中能存活3天。根据血清中和试验已有10个以上的血清株,以双倍体细胞培养置33℃温度下生长最佳,在-70℃时能长期生存,在4℃也能生存数周,而56℃30min即能灭活。30%~50%感冒患者由鼻病毒的某一血清型引起。
.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群,为有包膜的单股RNA病毒,对乙醚和酸均敏感。直径为80~nm,有独特的棒状包膜粒(peplomers)自包囊凸出,在细胞质内增殖,通过胞质网出芽而成熟。至少有3株(B、9E和0C43)能引起呼吸道感染,其中9E和OC43,是儿童和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在成人感冒中占15%~0%,偶尔也可引起肺炎和流行性胸痛。
3.腺病毒为无包膜、核内复制的双股DNA病毒,直径为70~90nm,呈对称0面体,-0℃低温下较稳定。人类中已分离出41个血清株,尚有较多的中间株。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类型感染。
4.呼吸道合胞病毒于年首先在实验室里从患上呼吸道感染的猩猩中分离出,是有包膜的单股RNA病毒,直径为10~00nm,属于副黏液病毒科的肺病毒属,仅有一个血清型。该病毒极不稳定,在室温下天内病毒量减少倍,在4℃冰箱内4~6天也减少倍。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在成人通常引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然而在老年人和免疫抑制患者病情多较危重。
5.其他病毒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呼肠病毒1~3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EB病毒等偶可作为感冒的病原体。
疾病诊断1.与流行性感冒的鉴别
(1)流行病学流感为广泛性流行疾病,以冬春季节为主,急性鼻咽炎为全年发生,以秋、冬、春季节多见。
()临床表现:流感的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常为高热,39~40℃,持续3~5天,头痛、全身疼痛常见且严重,疲乏虚弱早期出现,可持续~3周,可以伴有鼻塞、喷嚏、咽痛,胸部不适及咳嗽常见,且程度较重,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可危及生命。气管炎和软腭黏膜颗粒性变化是流感的典型卡他症状。急性鼻咽炎主要表现为鼻塞、喷嚏、咽痛、全身症状较轻,头痛、全身疼痛及疲乏虚弱少且轻微,发热少,部分可有轻到中度胸部不适及咳嗽,并发症少见。
(3)辅助检查
①X线检查:流感较急性鼻咽炎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如支气管炎或肺炎,因此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的倾向性。
②实验室检查:A.病毒分离培养,通过采集鼻部分泌物,鼻咽拭子,喉部拭子进行疖毒分离培养确定病原体,病毒培养大约3~10天。B.快速流感测定,敏感性>70%,特异性>90%,约需4h。C.血清抗体检测,此方法需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抗体效价。D.下鼻甲黏膜印片检查,流感患者常于发病第一天开始即可出现大量变性柱状上皮细胞,胞浆或细胞核内有嗜苯胺蓝包涵体而急性鼻咽炎是以脓细胞为主,包涵体少见。
.与鼻腔疾病的鉴别
(1)过敏性鼻炎:有过敏史,呈季节性(花粉症)或常年打喷嚏,鼻溢,鼻充血伴瘙痒感。症状特征和鼻分泌物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有助于本病诊断。
()血管舒缩性鼻炎:无过敏史,以鼻黏膜间歇性血管充盈、打喷嚏和流清涕为特点,干燥空气能使症状加重。根据病史以及无脓涕和痂皮等可与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相鉴别。
(3)萎缩性鼻炎:鼻腔异常通畅,黏膜固有层变薄且血管减少,嗅觉减退并有痂皮形成及臭味,容易鉴别。
(4)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3.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伤寒、斑疹伤寒)和HIV感染前驱期的上呼吸道炎鉴别,根据症状病史、动态观察和相关实验室检查,鉴别不难。
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数比例增多和核左移现象。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病原学检查一般情况下不做。必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或病毒分离和鉴定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其他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
并发症急性鼻咽炎的并发症有化脓性咽炎、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炎、原有慢性呼吸道疾患(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急性加重和阻塞性睡眠呼吸紊乱恶化。在儿童偶有病毒性或细菌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发病机制鼻病毒主要是感冒患者的鼻咽部分泌物污染后造成的接触性传播(手-眼、手-鼻),也存在经飞沫传播途径,后者在急性鼻咽炎远不及流感重要。鼻病毒感染后病毒复制在48h达到高峰浓度,传播期则持续达3周。个体易感性与营养健康状况和上呼吸道异常(如扁桃腺肿大)及吸烟等因素有关。寒冷本身并不会引起感冒。寒冷季节感冒多见的部分原因与病毒类型有关,也可能与寒冷导致室内家庭成员或人群聚集增加与拥挤有关。感染症状受宿主生理状况的影响,过劳、抑郁、鼻咽过敏性疾病和月经期等均可加重症状。
以鼻病毒为例,鼻腔或眼部是其进入机体的门户,鼻咽部是最初感染部位。腺样体淋巴上皮区域的M细胞含有鼻病毒细胞间黏附分子-I(ICAM-1)受体,病毒首先在此处黏附,并借鼻腔的黏液纤毛活动到达后鼻咽部。此时病毒迅速复制,并向前扩散到鼻道。鼻腔上皮细胞活检及鼻腔分泌液的研究提示炎症介质(缓激肽、前列腺素)、白介素-1和-8等分泌增加,可能对感冒的临床症状部分地负责。组胺的作用尚不清楚,虽然鼻内滴入组胺可引起感冒症状,但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并不肯定。副交感神经阻滞剂对解除感冒症状有效,提示神经反射机制在感冒发病机制中也有一定作用。免疫反应(IgA、干扰素产生)通常是短暂的,加上病毒抗原的多样性及漂移,所以一生中反复多次感染。
病理变化与病毒毒力和感染范围有关。呼吸道黏膜水肿、充血,出现渗液(漏出或渗出),但细胞群无重要变化,修复较为迅速,一般不造成组织损伤。不同病毒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细胞增殖和变性。鼻黏膜纤毛的破坏持续时间可达~10周。当感染严重时,鼻窦、咽鼓管和中耳道可能被阻塞,造成继发感染。
用药治疗
治疗原则:由于感冒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故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为主,同事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保持鼻、咽及口腔卫生。避免无根据的盲目静脉补液。
药物治疗:普通感冒应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药物为主。
抗菌药物: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抗菌药物不能杀灭病毒,故不建议用抗菌药物治疗普通感冒。而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会产生消化道副作用,滥用刊均药物还易诱导细菌耐药发生。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故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专家介绍苌江:副主任医师,先进科技工作者,河北省变态反应学组委员,河北省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协会委员,河北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业0年,熟练掌握耳鼻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擅长成人~儿童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的系统治疗,精于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炎鼻窦炎鼻息肉,以及电刀、等离子刀、超声刀扁桃体腺样体手术,在本地区最早开展鼻腔泪囊吻合术、超声刀~等离子扁桃体部分切除术,对眩晕耳鸣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苌江副主任医师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周六周日:全天
陈毛毛:主治医师。曾在北京医院工作,师从周成勇教授。擅长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擅长鼻内镜手术、喉显微手术、等离子治疗小儿鼾症,对鼻出血、过敏性鼻炎、耳内科疾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经验。
陈毛毛主治医师门诊时间
周一到周五:上午周六周日:全天
哪里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排名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cs/7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如何认知远离腮腺炎
- 下一篇文章: 呼吸系统疾病系列宣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