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常用中成药的真相下
安宫牛黄丸
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黄连、黄芩、栀子、雄黄、冰片、郁金、朱砂、珍珠。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安宫牛黄丸处方源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辩》。“安宫”即“安心宫”,“心宫”也就是心包,中医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把心宫安下来了就能镇惊。安宫牛黄丸与至宝丹、紫雪丹号称是中医治“温病”的“凉开三宝”,以安宫牛黄丸居首。但此药近年来在国内名声大振,一粒(3克)市场价炒到数百元(年以前生产的更炒到一粒数千元),则源于年的一场事故: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英国遇到火车脱轨翻车大车祸,香港媒体均称她被英国医生判为“脑死亡”,医院治疗时每天早晚各灌饲一粒安宫牛黄丸,使其转危为安[1]。实际上,所谓刘海若被判为“脑死亡”,乃是媒体误传[2],医院院方认为,刘海若的苏醒,主要靠的是现代医学技术,针灸可能起到了辅助作用,并没有提及安宫牛黄丸[3]。
牛黄是安宫牛黄丸的“君药”(主要成分)之一。牛黄是病牛胆囊、胆管、肝管中的结石,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胆囊分泌的胆红素、胆汁酸等,这些成分并不神秘,也不稀奇。但是因为天然牛黄产量稀少,因而被中医认为很珍贵,自古就被认为“药中之贵,莫过于此”(陶弘景)。中医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认为它“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逐鬼除邪”,从此成为中医界定论。许多中成药用人工牛黄(以动物胆汁合成)代替牛黄,但安宫牛黄丸是少数仍用天然牛黄的中成药。中医认为牛黄是牛的心及肝胆之间有病凝结而成的,所以能治人的心及肝胆之病(《本草纲目》);而中医又认为高热惊厥、神昏谵语是因为心、肝有邪热胶痰引起的,牛黄能进入心、肝清热消痰,所以便被用来治疗这两种病证(《本草经疏》)。
安宫牛黄丸的另一味“君药”原为犀角。因为犀角被认为是猛兽的利器,因此中医认为“犀角能解一切诸毒”(《本草纲目》)。年起为保护野生动物,国家禁止以犀角入药,改用水牛角代替。犀角、水牛角以及其他动物的角、爪、甲等的化学成分类似,主要含角蛋白,口服后如果能被消化的话,也是被降解成氨基酸被吸收,与其他蛋白质并无不同。犀角、水牛角的其他化学成分为其他蛋白质、多肽、游离氨基酸、胆固醇等,都无特殊之处。
安宫牛黄丸含雄黄和朱砂这两种矿石。雄黄的化学成分为硫化砷,可导致砷中毒(参见“牛黄解毒片”)。《神农本草经》将朱砂列为无毒、多服久服能延年益寿的上品药,“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鬼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神农本草经》),“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脉,入肺可以降气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滞而走筋膜,入肾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或上或下,无处不到,故可以镇心逐痰,祛邪降火,治惊痫、杀虫毒,祛中恶及疮疡疥癣之属。”(《本草正》)是个无所不能、久服能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朱砂的化学成分为硫化汞,可导致汞中毒,慢性汞中毒表现为头昏、头痛、肌肉震颤、口腔溃疡、肾脏损害、性功能减退、流产等。如果从药物中一天口服大约10毫克硫化砷[4]或毫克硫化汞[5]就足以导致慢性中毒。美国渔业野生动物部法医实验室曾抽查过12种中成药药丸,发现其汞和砷的含量高得惊人,含量最高的是南京同仁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含砷量在3.21毫克到36.6毫克之间,含汞量在80.7毫克到.3毫克之间,有的远高于慢性中毒量[6]。
临床报道,使用安宫牛黄丸能引起汞毒性肾病[7];过敏反应[8];体温过低[9]。
美国禁止进口、出售安宫牛黄丸和其他含有朱砂成分的中药。日本禁用朱砂、雄黄。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年3月14日发布的通知,安宫牛黄丸含有国际奥委会禁用的兴奋剂成分普拉雄酮,应当在其标签或者说明书上用中文注明“运动员慎用”字样。
[1]《亚洲周刊》第34期年8月25日
[2]年5月13日凤凰网消息
[3]《每日新报》年8月16日
[4]TayCHetal,MedJAustralia,2:-
[5]KewJetal,BrMedJ,:-
[6]EspinozaEOetal,JForensicSci.,41(3):-
[7]王长印等,吉林中医药,,(2):封3
[8]臧青运,中国中药杂志,,16(11):
[9]何立荣等,中国中药杂志,,28(1):93
消渴丸
地黄、葛根、黄芪、天花粉、五味子、山药、玉米须、格列本脲。
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用于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无力、眠差腰痛、尿糖及血糖升高之气阴两虚型消渴症。国内临床上用以治疗2型糖尿病。
消渴丸是国内临床上用以治疗2型糖尿病的最常用的中成药,药名的由来是因为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这是对糖尿病症状的一个模糊描述,指患者经常口渴、消瘦,“因渴而消”。实际上有“因渴而消”的症状的病并非只有糖尿病一种,甲亢、尿崩症等也有这种症状。中医认为消渴症是肾虚所致。
现代医学将糖尿病根据病因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由于缺乏胰岛素分泌所致,必须靠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偏高,但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主要是用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治疗,增加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
目前并未发现任何中药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医院(医院)曾检验过两百多种中草药,没有一种有降血糖作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陈宁庆年3月10日在“科学为健康维权”论坛的发言)。市场上降血糖的中成药全都添加了西药降血糖成分,有的标明,有的没有标明,但多次被国外、港台药检部门检测出来。中成药最常添加的西药降血糖成分为格列本脲(又称优降糖)。格列本脲主要通过抑制胰岛β-细胞的钾离子通道而起作用。这一抑制作用使细胞膜去极化,打开了钙离子通道,使得进入β-细胞细胞的钙离子增加,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从而起到降血糖作用。
消渴丸在古方玉泉散和消渴方的基础上添加了西药格列本脲。格列本脲的剂量通常为每日2.5~10毫克。消渴丸每丸含有0.25毫克的格列本脲,一次口服5~10丸,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的格列本脲的量为3.75~7.5毫克,与格列本脲的常用剂量相当。消渴丸的有效成分实际上就是格列本脲。
格列本脲使用剂量不当,会产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服用过量有致死的危险。一些糖尿病患者不知道降血糖的中成药添加了格列本脲,误以为是“无副作用的中药”而超剂量服用,或者在服用中成药的同时还服用降血糖的西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这样就会造成降血糖药服用过量而导致低血糖。
格列本脲是非常便宜的西药。根据一家大药房的定价折算,一片(2.5毫克)格列本脲的价格为0.04元,添加中药成分变成消渴丸后,每10丸(含2.5毫克格列本脲)的价格为1.42元,即价格增加了30多倍。
消渴丸中的中药成分除了增加药物成本和价格外,还能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例如,消渴丸含天花粉(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故能止渴润枯”(《本草纲目》),所以被用来治“消渴症”,但这个功效不过是“生津止渴”的天花粉,其有效成分被认为是天花粉蛋白,实验表明它有肾毒性[1]和肝毒性[2],可导致肾脏、肝脏损害,并能导致流产[3]、畸胎[4]、过敏反应[5]。
临床报道,消渴丸可引起低血糖反应乃至昏迷[6][7][8];短暂偏瘫[9];小剂量消渴丸可致重度低血糖脑病[10]。消渴丸还能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性皮炎[11]。
[1]TangNLetal,ExpMolPathol.,64(2):78-89
[2]NgTBetal,JEthnopharmacol.,43(2):81-87
[3]ChangMCetal,Contraception.,19(2):-84
[4]ChanWYetal,TeratogCarcinogMutagen.,13(2):47-57
[5]许芝银,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22
[6]王宏艳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5(6):
[7]李莉,包头医药,,24(1):44
[8]薛德联等,中成药,,14(4):49
[9]王远征等,哈尔滨医药,,14(3):49
[10]祈福宏等,临床误诊误治,,7(5):
[11]欧明等,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板蓝根颗粒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防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扁桃体炎、慢性喉炎、流行性腮腺炎、单纯疱疹口炎、非典型肺炎、传染性肝炎、暴发性红眼、白喉、水痘、扁平疣等疾病。
板蓝根一般指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但在南方也以另一个科的植物——爵床科的马蓝的根做为板蓝根。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疾病仍缺乏特效药。因为碰巧用“病毒”来翻译virus,带了个“毒”字,于是“清热解毒”的中药就被中医用来治疗各种病毒性疾病,似乎“解毒”就是用来解决病毒的,其实不过是望文生义,中医所说的“毒”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与病毒本不是一回事。在这类中药中,没有哪一种比得上板蓝根那么神通广大,那么声名显赫,几乎被认为能防治一切病毒性疾病乃至细菌性疾病,甚至能对付萨斯这种新兴传染病。但是板蓝根被用以治疗的那些病毒性疾病,多是能自愈的自限性疾病。并无确切的药理研究和严密的临床试验证明板蓝根对哪一种病毒性、细菌性疾病有疗效。虽然有一些简陋的体外实验表明板蓝根能够抑制许多种病毒、病菌的活性,但是这种实验不足为凭,因为病毒、病菌在体外并不难被灭活,用类似的实验可以证明几乎所有中药都能抗病毒、抗菌。
因为板蓝根是“解毒”药,所以许多人就以为它本身没有毒性,长期服用它来预防疾病。这可能是最被滥用的中成药。《神农本草经》也将“蓝实”(菘蓝的别名)列为“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的上品药。
板蓝根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有的患者口服板蓝根后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粘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胃肠绞痛和消化道出血[1]。有的因服用板蓝根而发生急性溶血性反应,出现黄疸、急性肾功能不全[2]。也有服用板蓝根出现药疹的报道[3]。
另外,使用板蓝根注射液导致的后果会更加严重,过敏性休克较常见,并有因此致死的报道[4][5][6]。板蓝根注射液也能导致肾损害[7][8]。
[1]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95
[2]张英从,陕西中医,,18(11):
[3]吴波等,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1(1):4
[4]曹静康等,江苏医药,,23(4):
[5]孙志红等。苏州医学院学报,,17(1):76
[6]袁菊生,现代应用药学,(2):34
[7]于晓东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4(2):
[8]郭越光,甘肃医药,,5(4):50
益母草颗粒
益母草。
活血调经。临床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绝、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
中医认为益母草是包治妇产科百病的灵丹妙药,“总调胎产诸证”(《本草蒙筌》)、“治一切血病及产妇一切损伤”(《卫生简易方》)。
实际上,益母草有时反而能加重妇产科疾病。有临床报告,益母草能加重痛经[1];致产后宫缩痛[2]。以益母草浸膏饲喂孕兔会引起流产[3]。
益母草具有肾毒性。动物实验表明,益母草可引起大鼠肾间质轻度炎症及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管轻度脂肪变[4]。临床上也有益母草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报道[5]。
日本研究人员用小鼠做实验研究益母草的抗癌作用,却意外地发现益母草会刺激与怀孕有关的乳腺癌的增长[6]。
益母草能导致过敏反应,患者出现皮肤发红、胸闷心慌、呼吸加快[7]。过量服用益母草膏后能出现腹泻腹痛[8]。也有服用益母草中毒致死的报道[9]。
[1]林元秀,实用中医药杂志,,16(10):47
[2]张淑杰等,浙江中医杂志,,37(6):
[3]杨明华等,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1):14
[4]蔡浙毅等,上海中医药杂志,,34(11):37
[5]崔融,台州医药,,16():
[6]NagasawaH,etal.AnticancerRes.,12:–
[7]陆学娅,中国中药杂志,,20(12):
[8]丁春丽,中国中药杂志,,26(1):16
[9]贾祥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3(3):38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滋阴补肾。
六味地黄丸处方来源于宋代太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八味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二味变化而来。本是儿科用药,用以“治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晄白等症”。到了明代开始用它来给成人“补肾”,现在被当成了“补肾壮阳”的保健品。
该药含有泽泻。泽泻因为生长在沼泽边缘,“性能泻水”,故名,中医因此比附泽泻能“利湿泄热而降肾浊”,主治小便不利、热淋湿痛、水肿涨满、消渴、遗精(有人也许奇怪为何治遗精也要“泻”,岂不越泻越遗?这是因为中医认为遗精是“相火妄动”引起的,所以要降火)等,显然是因为泽泻的生长习性或其名称引起的联想。《神农本草经》将泽泻列为“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的上品药,认为泽泻“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仿佛吃多了这种水生植物人也能变成水上飘了。现在的中医据此也认为泽泻能利尿、降血压、降血脂。
动物实验表明,泽泻反而能让肝脏、肾脏出现肿胀。饲喂含泽泻提取物的饲料3个月,使大鼠的肝脏出现混浊肿胀和玻璃样变性,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空泡变性[1],表明泽泻具有肝毒性、肾毒性。曾有乙肝患者因服用含泽泻的中药,导致血液、肝、肾多种器官中毒而死亡[2]。
有口服六味地黄丸引起药疹的报告[3]。
[1]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通讯,,(7):
[2]YuenMFetal,AlimentPharmacolTher.,24(8):-86
[3]汪为平等,临床皮肤科杂志,(6):
王老吉凉茶
水、白砂糖、仙草、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
清热去火。
王老吉凉茶据说是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乳名王吉)于年开始销售的产品。目前做为植物饮料销售,但含有多种中草药。
成分中的“蛋花”不是指鸡蛋,而是夹竹桃科植物缅栀的花,因其花瓣颜色内黄外白,类似鸡蛋,故名。缅栀分泌的乳液有毒,其花的毒性不详。
甘草的化学成分有糖皮质激素样和雌激素样作用,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过敏反应。具体另文分析。
王老吉凉茶中最值得注意的成分是夏枯草。夏枯草据说在夏至后逐渐枯萎,中医理论因此认为它生来有“纯阳之气”,所以才一遇阴气即枯,所以就可以用它来“补厥阴血脉”。《神农本草经》将夏枯草归为有毒、不可久服的“下品”药,而《本草纲目》则称其“无毒”。
有多项研究表明夏枯草能导致不良反应。夏枯草的乙醇提取液能抑制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1]。皮下注射可使动物胸腺、脾脏明显萎缩,肾上腺明显增大;腹腔注射可使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2][3]。表明夏枯草可能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服用夏枯草水提物能使小鼠的血清丙氨酸基移换酶和血清天门冬氨基移换酶的值都明显升高,说明夏枯草有肝脏毒性作用[4]。
临床上,有幼儿因服用含苍耳子、夏枯草和鸡内金的中草药3个月导致急性重症肝炎而死亡的报道[5]。也有报道因服用夏枯草导致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丘疹[6][7],甚至因过敏性休克而昏倒[8]。
年,职业打假人刘殿林以王老吉凉茶含有夏枯草中药成份、擅自添加《食品卫生法》所明令禁止的药品为由起诉王老吉凉茶的销售商和厂商,被法院以原告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夏枯草有毒副作用等理由驳回[9]。年,重庆市法律工作者况力彬称喝了王老吉凉茶后出现头晕,该凉茶添加了夏枯草,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再次起诉王老吉凉茶的销售商和厂商,被法院以夏枯草能否作为凉茶配料不属于本案审查范围为由驳回[10]。
被告辩护称:在年,卫生部卫监督发()号《关于王老吉凉茶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关于普通食品添加夏枯草有关问题的请示》,其内容为“在食品卫生法生效以前,传统上把药物作为添加成分加入,不宣传疗效并有30年以上连续生产历史的定型包装食品品种,可以经售。”王老吉凉茶开始于年,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所以该饮料中添加夏枯草,没有违法[11]。
卫生部的这一决定似乎更多地出于保护商业利益的考虑,并无科学上的依据。很显然,一个药品如果能导致不良反应,并不因为它被一家老字号公司使用就失去了其毒性。例如,雄黄传统上做为酒的添加成分,其历史比王老吉凉茶悠久得多,但是雄黄酒有很强的毒性,那么是否就可以允许某家老字号销售雄黄酒供消费者为了“驱邪”、“解毒”在端午节时饮用?
[1]SunHXetal,JEthnopharmacol.,(1-3):31-6
[2]马德恩等,山西医药杂志,,12(2):67
[3]蒋岩等,甘肃医药,,7(4):4
[4]张善玉等,时珍国医国药,,14(11):
[5]亚太中医药网,11/10/, [6]韩明道,上海中医药杂志,,17(3):34
[7]黄永华,河南中医,,5(3):12
[8]夏时令,四川中医,,10(11):53
[9]新华网北京年5月12日电
[10]中国经济时报年7月12日
[11]重庆晚报年5月16日
排毒养颜胶囊
大黄、枳实、芒硝、西洋参、白术、青阳参、小红参、肉苁蓉、荷叶。
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用于便秘、痤疮、颜面色斑。
排毒养颜胶囊实际上是一种泻药,其泻下成分为大黄、芒硝。
芒硝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内服水解后产生大量的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粘膜吸收,存留在肠内形成高渗溶液,使肠内水分不能被吸收,肠内的容积增大,刺激肠蠕动而致泻。大黄致泻的机制则与芒硝不同,因其主要含蒽醌、二蒽酮类及其衍生物,能刺激肠道神经丛,促进肠蠕动。
经常服用泻药反而能够引起药源性便秘。这是因为习惯了用泻药通便,会减弱直肠反射的敏感性,以后即使有粪块进入直肠,也不足以产生导致排便反射的神经冲动,就造成了便秘。年,有北京消费者以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导致继发性便秘,消费者知情权遭侵犯为由状告生产商[1]。
动物实验中,给大鼠饲喂大黄提取物3~9个月,引起甲状腺腺瘤样改变(即可发生癌变)、肝细胞退行性变化、肝静脉淤血、胃贲门上皮细胞肥大增生[2]。
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可致肝硬化和电解质代谢紊乱[3],是导致结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4]。
大黄所含蒽醌成分具有肝毒性,能对肝脏造成损害。临床上,有乙肝患者因为服用含大黄的中药,导致病情加重,因败血症和多种器官衰竭而死亡的报道[5]。
大黄所含蒽醌成分也具有肾毒性,在动物实验中,能导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肿大和变性[6]。
有报道称,感冒患者因误服排毒养颜胶囊,导致严重腹泻差点脱水休克[7]。
年1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年第5期违法药品广告名单,其中包括排毒养颜胶囊。年1月21日,北京市药监局发布近期主要平面媒体药品广告监测结果,排毒养颜胶囊属擅自篡改审批内容发布违规药品广告。
[1]新华社年9月21日《专家提醒:便秘者不可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
[2]中药大辞典,上海科技出版社,:
[3]陈琼华,新医药学杂志,,(5):34
[4]郑少江等,中国热带医学,,4(3):
[5]YuenMFetal,AlimentPharmacolTher.,24(8):-86
[6]YanMetal,JEthnopharmacol.,(2):-11
[7]新华网年8月30日《假、劣药致人伤亡案件频发凸显用药安全危机》
健儿清解液
金银花、菊花、连翘、苦杏仁、山楂、陈皮。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消滞和中。用于小儿咳嗽咽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健儿清解液临床上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厌食,并被当作一种儿童保健用药,没病时也被医生推荐服用。关于感冒的问题,参见“维C银翘片”一条。至于小儿厌食,是中医特有的“脾胃”病,现代医学没有这个病症(现代医学有“神经性厌食症”,一般在青春期才会出现)。儿童食欲不振多是因为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应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着手,不必吃药也无药可用。目前还没有药物被证明能治疗青少年的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不明确的进食障碍)[1]。如果是因为胃肠道等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那只是一个症状,本身不是病,应正确诊断、治疗相应的疾病,而不是吃专门治疗所谓“厌食”的中药。
苦杏仁(也称杏仁、杏核仁)为蔷薇科植物杏、野杏、山杏、东北杏的成熟种子。杏仁有甜有苦。最早的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将杏仁列入下品药,称它“味甘,温”,应是指的甜杏仁。稍后的《名医别录》则说杏仁“味苦,冷利,有毒”,应是指苦杏仁。以后中医都以苦杏仁入药,通常把《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说法各取一半,说杏仁“味苦、性温”(也有说它性热、性微寒的)。中医认为苦杏仁的功效即来自其气味,“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秘,温则宣滞行痰”,所以它既能发散风寒,又能下气除喘,“凡肺经感受风寒,而见喘嗽咳逆、胸满便秘、烦热头痛,与夫蛊毒、疮疡、狗毒、面毒、锡毒、金疮,无不可以调治。”(《本草求真》)陈皮的功效被中医认为与此类似,也是因为它“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所以能治百病,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本草纲目》)。
苦杏仁苦味来自于它所含的苦杏仁苷。苦杏仁苷被肠道微生物的酶水解,产生有毒物质氢氰酸和苯甲醛[2]。氢氰酸有剧毒,进入人体后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特别是能使细胞无法利用氧,引起组织窒息,产生细胞中毒性缺氧症,轻则导致脑部缺氧严重、影响小儿智力发育,重则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维生素C能够增强苦杏仁苷水解成氢氰酸,同时服用苦杏仁苷和维生素C能导致严重的氰化物中毒[3]。苦杏仁苷的另一水解产物苯甲醛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4],影响消化功能。体外实验提示,苦杏仁有一定致畸作用和促癌活性[5][6]。国外民间流行用苦杏仁苷治疗癌症,但并无可靠的临床试验依据[7]。
[1]CouturierJetal,JCan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16(4):-
[2]李熙民等,新药与临床,,5(3):
[3]BromleyJetal,AnnPharmacother.,39(9):-
[4]KLEEBERGJ,ArchIntPharmacodynTher.,(2):-
[5]李淑琴,中国中药杂志,,21(2):
[6]刘为民,南京中医学院学报,,(2):83
[7]MilazzoSetal,SupportCareCancer.,15(6):-
王氏保赤丸
大黄、黄连、姜、淀粉、巴豆霜、川贝母、荸荠粉、天南星、朱砂。
清热解毒,消积化痰,健脾止泻。适用于小儿乳滞疳积,痰厥惊风,喘咳痰鸣,乳食减少,吐泻发热,大便秘结,四时感冒以及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等症。
王氏保赤丸据称是南通人王胪卿于清道光年间配制的儿科秘方,后由其后人公诸于世。它被视为中医儿科的万能药,用于治疗从新生儿到十几岁少年的几乎所有常见的中医病症,厌食、感冒、发烧、咳嗽、消化不良、便秘、呕吐、腹泻、发育不良等等,无所不治。最神奇的是,它被认为既能治疗腹泻,又能治疗便秘。另一种常用儿科中成药“保赤散”的成分(六神曲、巴豆霜、天南星、朱砂)和声称的功效(消食导滞,化痰镇惊。用于小儿冷积,停乳停食,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痰多)均与“王氏保赤丸”相似。
王氏保赤丸做为一种主要针对婴幼儿、包括新生儿的药物,却含有多种有毒成分:
该药含有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为硫化汞,可在体内积蓄导致慢性汞中毒,损害神经系统、肾脏、生殖系统等。参见“安宫牛黄丸”一条。
该药含有泻药大黄。大黄所含蒽醌成分具有肝毒性、肾毒性,能对肝脏、肾脏造成损害。参见“排毒养颜胶囊”一条。
该药含有泻药巴豆霜。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巴豆自古以来就知道其有大毒。巴豆的有毒成分主要为其脂肪油,制成巴豆霜后仍含有18.0%~20.0%的脂肪油(《中国药典》)。口服半滴致1滴巴豆油即能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口服20滴(1克)巴豆油可致死[1]。巴豆油有弱致癌性,并能增强某些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导致或促进胃肿瘤、皮肤肿瘤、宫颈癌、食道癌等[1][2][3]。巴豆油对肾脏有刺激作用,可产生血尿、尿闭等[1]。动物实验表明,小剂量巴豆提取物即能导致肺、心脏、肝脏、肾脏、睾丸、大脑等器官出现病变[4]。
该药含有天南星。天南星为天南星科植物虎掌、天南星、一把伞南星及东北天南星的块茎。天南星自古就认为有大毒,一般都以制品入药,炮制后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但按《中国药典》记载方法所制药品仍呈现一定的毒性反应,可能与炮制品中白矾残存量有关[5]。
该药含有黄连。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素),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6][7][8],在新加坡和美国被禁用。
[1]夏丽英主编,现代中药毒理学,天津翻译出版公司,:
[2]SlagaTJ,EnvironHealthPerspect.,50:3-14
[3]HeckerEetal,ProgClinBiolRes.,B:-38
[4]AsuzuIUetal,DrugChemToxicol.,12(1):85-93
[5]杨守业等,中成药,,13(2):16
[6]WongHB,SingaporeMedJ,21:-67
[7]YeungCYetal,BiolNeonate.,58(2):98-
[8]ChanE,BiolNeonate.;63(4):-8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儿最好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yf/7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珍产品调理皮肤病案例汇总及配方分享
- 下一篇文章: 临床检验300个怎么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