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疱疹病毒药物HCMVHSV行业研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年4月27日,多维海拓第期
本文字,推荐阅读时间:25~30分钟
作者:刘佳裘诚
一
疱疹病毒概述
疱疹病毒(HV)是一组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已发现有8种可引起人类感染,根据生物学和基因的特性,可分为3个亚型,分别为“α型”、“β型”和“γ型”。其中,“α型疱疹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HS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研究发现,60%~95%的人一生中至少会感染一次HSV。HSV-1感染部位通常在口腔或口周,而HSV-2常引起生殖器感染,VZV是导致水痘和带状疱疹的原因。“β型疱疹病毒”则包括巨细胞病毒(CMV)、人类疱疹6型和7型(HHV6、HHV7))。CMV在免疫功能不全或低下者中感染概率高,文献报道CMV在肝移植术后感染率达50%以上;γ型疱疹病毒包括EB病毒和卡波西肉瘤伴随的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口腔上皮细胞并大量增殖,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疱疹病毒分类
目前抗疱疹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类似物和焦磷酸盐类似物两大类,作用机制单一,目标靶点均是DNA聚合酶。
据GrandViewResearch数据,年全球抗病毒药物市场规模约为亿美元,国内约亿元。抗疱疹病毒药物以“洛韦”类核苷类似物为主,包括阿糖胞苷和阿糖腺苷,其中膦甲酸钠是唯一的非核苷类似物抗疱疹病毒品种。医院抗疱疹病毒药物市场规模整体保持稳定,对应在售药物市场规模约在20亿元左右。
1
人巨细胞病毒(HCMV)
1.1病毒简介
人巨细胞疱疹病毒(HCMV)是一种常见的DNA疱疹病毒,属于β-HHV族。感染的细胞肿大,并具有巨大的核内包涵体。在发生首次感染后,病毒会终身潜伏。当个体免疫低下时,病毒活化,转为病毒性感染。研究表示,HCMV在人类血清中的阳性率是30%-97%。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在感染HCMV后,通常表现为短时间的发热或无症状。此后HCMV会在患者体内的多种细胞中呈终身潜伏状态,使携带者成为易感人群。此外,接受器官移植术的患者发生HCMV感染的概率远高于正常人群。
1.2病毒的传播方式及感染情况
欧洲、北美洲和中国都是HCMV高发区。在美国,血清阳性率在青少年中约为40%,在成年人中约为60%至90%。
一般,HCMV的感染方式有“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潜伏期感染”和“病毒重新激活感染”三种。
(1)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包括两类:血清感染者的首次感染,可能发生在儿童期,青春期或成年期;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是指患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孕妇可以将病毒传播给胎儿。这类感染通常发生在原发感染中,但也可能发生在第二种菌株的重新激活或再感染中,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导致早产并导致出生缺陷,包括小头畸形,听力和视力丧失,智力障碍和癫痫发作。
(2)潜伏期感染主要是指巨细胞病毒可建立终生潜伏期,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无临床症状。
(3)病毒重新激活感染主要指的是在重新激活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发生的潜伏感染。这类感染通常会导致肺炎,视网膜炎,肠炎,脑病和多发性神经根病,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生命;或多发于器官移植患者、干细胞移植患者中。
1.3流行病学分析
HCMV会在多种细胞中呈现潜伏状态,并在宿主免疫状态降低时再次活化,病毒携带者成为易感人群。一般来说,接受器官移植术的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术后感染HCMV的概率远远高于正常人。从历史上看,在接受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HCMV感染大多会导致为肺炎,发生概率为10%-40%,并且发病后,致死率可达约70%。目前,在美国研究所几项随机预防试验的安慰剂对照组中,巨细胞病毒病的发生率为2-3%,在实际操作中为5%-10%。
HCMV主要有4大适应症: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感染、接受器官移植(SOT)感染、HIV交叉感染、新生儿先天性感染及孕妇围产期感染,这些适应症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需要按照诊疗指南进行一定疗程的标准化治疗,也是该类抗病毒药物的主要消费人群。
2
单纯疱疹病毒(HSV)
2.1HSV简介
单纯疱疹病毒(HSV)经口腔、呼吸道、生殖道黏膜进入机体。医学上一般将单纯疱疹病毒分为两类: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HSV-1疱疹病毒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口鼻周围,在高烧后口周长的水疱。HSV-2疱疹病毒主要侵犯生殖器、肛周,它是引起性病的主要病原体,症状表现为生殖器疱疹。HSV-2疱疹病毒感染的症状除了在皮肤黏膜交界处出现皮疹、小水疱外,患处会有发痒、灼热或刺痛的感觉,该病毒通过性接触和直接亲密接触传播。
2.2病毒的传播方式及感染情况
一般情况下,HSV-1感染多发生在患者的儿童期,且这种感染可能会延续终生。绝大多数的HSV-1感染症状表现为口腔疱疹,也有少部分HSV-1感染表现为生殖器疱疹。HSV-2大多通过性行为传播,从而造成生殖器疱疹,也有部分在分娩期间从母亲传给婴儿。
HSV-2也是全球分布的,根据WHO数据,年全世界约有4.17亿人受到感染。据估计,HSV-2感染的流行率在非洲最高(31.5%),美洲次之(14.4%)。新获得感染的患者多数为青少年,但病毒感染也随着年龄有所上升。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约30%-90%的居民血清中有抗HSV抗体——这说明30%-90%的人曾经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据估计,全球有37亿50岁以下的人(67%)罹患I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4.17亿15-49岁的人(11%)罹患II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中国感染HSV-1型疱疹病毒比率在65%以上。据WHO估计,全球每年新发疱疹病毒病例为0万人,美国每年约有30万~50万新病例发生,累计患病人数万例。在中国,感染HSV-1型疱疹病毒比率在65%以上,而我国生殖器疱疹感染人群至少有万人。
2.3流行病学分析
HSV感染无处不在,感染风险没有季节性变化。HSV唯一的天然宿主是人类,并且主要传播方式是粘膜皮肤表面之间的直接接触。所有受感染的人都伴随着潜伏感染并经历反复感染,这些感染可能是有症状的或可能未被识别,因此具有周期性传染性,这也有助于解释HSV的广泛流行。
HSV-1和HSV-2具有在任何解剖部位引起初始感染的能力,但它们引起复发感染的能力不同。HSV-1更有可能导致复发性口腔感染,而HSV-2更有可能导致复发性生殖器感染。合并HSV的感染主要有6大适应症,分别是:反复发作者(6次/年)、SOC耐药者、HIV合并感染、失明性角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新生儿母婴感染,这些适应症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需要按照诊疗指南进行一定疗程的标准化治疗,也是医院市场的主要消费人群。
二
治疗方式及药物
1
HCMV的治疗
1.1HCMV治疗策略
各移植中心预防HCMV感染的方案不尽相同,且不同SOT受者间亦存在明显差异,通常采用普遍性预防(universalprophylaxis)或抢先治疗(pre-emptivetherapy)策略。前者是在移植后一个特定时期(通常是3个月内)对所有HCMV感染高危患者进行抗病毒预防;后者则是在实验室检查结果阳性或临床迹象表明存在早期HCMV复制(如特定的病毒载量)的情况下实施抗病毒治疗,其目的是防止无症状HCMV感染向HCMV病进展。如果能建立规范的病毒监测预警标准,抢先治疗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在目前尚无可靠标准的情况下,鉴于HCMV感染的多重危害性,应对高危受者选择普遍性预防。
a.普遍性预防
对于高危受者(尤其是HCMVD+/R-者),普遍性预防通常利大于弊。普遍性预防最常用的药物是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和缬更昔洛韦口服。肾移植受者还可选择伐昔洛韦。心、肺移植受者可选择免疫球蛋白联合抗病毒药物。
移植术后存在HCMV感染风险的SOT受者应接受普遍性预防。口服缬更昔洛韦是成年SOT受者普遍性预防优先选用药物,但对于肝移植受者宜谨慎使用。替代方案包括静脉滴注更昔洛韦、口服更昔洛韦及伐昔洛韦(仅用于肾移植受者)等。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臼(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IVIG)和HCMV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用于心、肺移植受者和小肠移植受者的辅助性预防。
普遍性预防方案在移植后10日内即开始。用药时间参考供、受者HCMV感染风险分层及移植类型。对于接受HCMV阴性输血或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低危(HCMVD-/R-)受者,可以不采用普遍性预防。
b.抢先治疗
采用抢先治疗方案需要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监测HCMV病毒血症,在明确HCMV病毒复制时立即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HCMVD+/R-的极高风险受者和肺移植受者,抢先治疗效果可能不及普遍性预防。
1.2HCMV的治疗方案及药物
a.HCMV病治疗的一线推荐方案
HCMV病治疗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为静脉滴注更昔洛韦。初始剂量为5mg/kg,每日2次;治疗2-3周或DNA转阴、临床症状好转后,剂量可减半或序贯给予口服缬更昔洛韦。中重度患者可酌情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
b.更昔洛韦耐药性HCMV感染治疗
由于SOT术后HCMV感染的防治广泛采用更昔洛韦,致使对更昔洛韦耐药的HCMV越来越普遍。常用于确定更昔洛韦耐药性的检测方法有2种,即病毒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检测。HCMV基因突变是病毒耐药的基础机制。使用更昔洛韦或缬更昔洛韦较长疗程后仍发生HCMV病或HCMVDNA定量检测滴度不下降者,以及标准更昔洛韦治疗无效的HCMV病患者应高度怀疑更昔洛韦耐药,应对其进行HCMV基因型检测,其准确性优于耐药表型检测。对发生HCMV耐药的患者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可将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alcineurininhibitor,CNI)类药物换为西罗莫司,也可将霉酚酸类药物换为咪唑立宾。HCMV耐药的经验性治疗包括加大静脉滴注更昔洛韦剂量(增至10mg/kg,每日2次)或联用全效剂量膦甲酸钠。具体治疗参考HCMV基因型检测结果,必要时可选择西多福韦。HCMV特异性IgG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的辅助用药。
表1:更昔洛韦治疗剂量与维持/预防剂量
表2:缬更昔洛韦治疗剂量与维持/预防剂量
表3:伐昔洛韦预防剂量
注:伐昔洛韦用于肾脏移植患者,且不推荐用于抢先治疗
2
HSV的治疗
主要为抗病毒治疗,分为间歇疗法和长期抑制疗法两种。对于亚临床HSV激活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特别是患者自身需求,予以合理的抗病毒治疗。
a.间歇治疗
即发作时给予抗病毒药物。推荐在出现前驱症状或皮损出现24h内开始用药,可选择的方案包括:口服阿昔洛韦mg,每日5次,共5天;或阿昔洛韦mg,每日3次,共5天;或伐昔洛韦mg,每日2次,共5天;或伐昔洛韦mg,每日2次,共7天;或泛昔洛韦mg,每日3次,共5天。对于初发性生殖器疱疹,治疗剂量不变,疗程延长至10天。
b.长期抑制治疗
对于发作频繁的患者,可推荐长期抑制疗法,疗程视患者需求和疗效而定,多主张6个月或更长时间。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长期抑制疗法可阻止停药后复发。可选择的方案包括:口服阿昔洛韦mg,每日2次;或伐昔洛韦mg,每日1次。
c.特殊人群的治疗
-新生儿疱疹:新生儿发生HSV感染,特别是播散性感染,应早期静脉给予抗病毒治疗,如阿昔洛韦(每次5mg/kg),每8小时1次。
-妊娠疱疹:孕妇使用抗病毒治疗应权衡利弊,需患者知情同意。可选择的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两者均无致畸证据。初发生殖器疱疹的孕妇,建议口服阿昔洛韦mg,每天3次,有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者应静脉滴注阿昔洛韦。
-合并HIV感染者:与普通人群感染治疗策略相同。对发作次数频繁者更主张长期抑制疗法,但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yw/12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怎么区分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峡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