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前沿信息报道2016年4月



1.单疱脑炎:需警惕停药后症状复发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性脑炎类型,该病通常为单相病程;然而,约有12%~27%的患者在脑脊液检查阴性和停药之后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复发,称为HSE后复发症状。目前研究认为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与免疫介导机制相关,并且这些患者中可能出现抗NMDA抗体或其他未知蛋白抗体。

研究表明,儿童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复发症状,但尚没有研究对儿童和成人患者进行系统的比较和评估。为此,来自西班牙的学者Arme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通过对14例出现复发症状的HSE患者的观察,来比较青少年和成人组与儿童组患者临床和免疫学特征的异同点。

该研究发现,儿童HSE后复发症状的患者更多表现为舞蹈性手足徐动症,其临床特征与成人患者具有显著不同,该研究发表于近期的Neurology杂志中。

该研究为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了从年6月至年2月诊断的14例HSE患者。其中青少年与成人组共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0岁,5例为男性。3例患者有急性期症状,提示病毒复发,5例患者出现持续的HSE表现。7例患者出现严重的精神/行为症状,并干扰了患者所有的社会活动,1例患者伴有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1例患者出现眼睑痉挛。

在青少年与成人组患者中,5例患者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3例患者脑脊液抗未知神经元表面蛋白抗体阳性。5例患者头颅MRI出现新的增强病灶,在给予免疫治疗后病灶体积缩小,症状改善。7例患者给予了免疫治疗,且均有较好的疗效,可恢复至患者基线水平。

儿童组共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13岁,所有患者抗NMDA受体抗体均为阳性。与儿童组患者相比,青少年与成人组患者更少出现舞蹈性手足徐动症,意识障碍的比例更低,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花费的时间更长。

该研究结论认为,在青少年和成人中,单疱脑炎后免疫介导性复发综合征与儿童患者的表现不同,成人更多表现为舞蹈性手足徐动。研究者呼吁,对该病应该进行及时的诊断,因为免疫治疗通常非常有效。

2.儿童偏头痛急性期何种药物最有效?

头痛是急诊最常见的就诊疾病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中儿童偏头痛的治疗不像成人偏头痛,治疗药物有限,目前已有研究对药物疗效的评估较少,且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为此,来自美国的学者Patniyot等进行了一项定量的系统综述,评估急诊儿童偏头痛或良性原发性头痛患者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指导医生的临床实践。结果发表于近期的Headache杂志。

研究者检索了Scopus、Medline以及PubMed等数据库,纳入了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回顾性综述、综述以及病例研究。这些研究均是在急诊或门诊急诊室偏头痛或良性原发性头痛的儿童患者(年龄18岁)中进行的。会议摘要和上述研究中的参考文献也均纳入了评估。

该项分析最终纳入了31项研究,包括17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9项回顾性综述,5项前瞻性病例综述研究。一项有关静脉输液的研究,2项有关非特异性止痛药的研究,5项有关多巴胺受体拮抗剂,2项有关丙戊酸钠,一项有关异丙酚,一项有关硫酸镁,一项有关布比卡因,13项有关曲坦类药物,3项有关双氢麦角胺类药物(DHE)。

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的止痛类药物中包括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没有对比酮咯酸和其他NSAID类药物的研究,但酮咯酸的疗效劣于普鲁氯嗪;在所有的吩噻嗪类的药物中,普鲁氯嗪是最有效的。

在所有的曲坦类药物中,舒马曲坦、利扎曲坦、佐米曲坦喷鼻剂、阿莫曲坦喷鼻剂以及舒马曲坦/萘普生的复合制剂是有效的急性期治疗药物。可能有效的治疗包括静脉输液、氯丙嗪、丙戊酸、舒马曲坦注射以及静脉使用DHE。

口服佐马曲坦类药物的治疗结果不一致,而单独口服舒马曲坦和口服DHE治疗无效。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异丙酚、硫酸镁和布比卡因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结论表明,在已有的药物中,布洛芬、普鲁噻嗪和特定的曲坦类药物是偏头痛和其他良性头痛的儿童患者急性期治疗最有效的药物。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在儿童患者中的研究,并考虑剂量、联合用药、治疗时间和疗效持续时间等因素。

3.甲胎蛋白(AFP)升高?你不可不看这篇

甲胎蛋白(AFP)是原发性肝癌和生殖系肿瘤生物标志物。正常参考值为0~15ng/mL。

AFP诊断肝癌的临床性能

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

70%~95%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见过几个原发性肝癌的患者,AFP检查都已经达到极值了。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ng/mL。

AFP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

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

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

肝癌的血清标志物

AFP:无肝病活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ng/mL持续1月或≥ng/mL持续2月者,结合影像检查可诊断肝癌。

GP37:预测早期肝癌最有前景。

CK19:AFP阴性肝癌早期诊断敏感度50%、特异度90.9%。

CEA+AFP+CA:敏感度可达95.83%。

AFP与其他疾病(非肝癌)

妇产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AFP也会明显升高。

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携带者。

某些消化肿瘤也会出现AFP升高现象。

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

4.他汀治疗:高强度剂量无法带来更多获益

临床试验证据提示他汀治疗可减少不良临床事件,高强度剂量可为冠脉疾病(CAD)患者提供更大的的临床获益,但少有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对此进行验证。为此,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Emily博士展开临床研究,全文近期发表在Heart杂志上。

该研究纳入了5年至9年期间≥65岁且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高强度他汀治疗定义为出院处方中阿托伐他汀≥40mg,瑞舒伐他汀≥20mg或者辛伐他汀80mg。通过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全因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和全因再入院(出院3年后)。结合他汀使用总数和强度,通过时序检验(log-rank)对比生存率。建立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经过调整的出院3年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研究最终纳入了例患者,其中例患者出院时带他汀药物。例患者有他汀强度相关的信息,其中例患者接受了高强度治疗。这些患者大多数都比较年轻,男性居多,且此前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经统计学调整后,发现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和MACE,但再入院率所受影响不明显。高强度治疗并没有降低全因死亡、MACE或再入院的风险。临床相关的亚组研究也显示类似的结果。

总之,对于老年住院CAD患者,出院时给予他汀治疗可改善长期预后。高强度的他汀治疗并没有给>75岁的老年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这结果也符合目前ACC/AHA血脂指南中所推荐的治疗方案(中等强度的他汀治疗,而非高强度)。

5.心外膜脂肪与房颤综述的10项要点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肥胖是一种可修饰的房颤(AF)诱发因素。尽管目前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与其他临床指标都能有效的衡量一般性肥胖,但近期很多研究开始







































佳沛暂停170万托奇异果出口
新西兰佳沛叫停奇异果仍在库存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yw/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