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每日速记传染病总论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均属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故不一定是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共37个传染病,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包括病毒性肝炎等25个病(新增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高致病性禽流感),丙类包括10个病。
一、传染病感染过程
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被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亦可被人体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所中和;还可被预防注射疫苗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自动免疫而清除。
2.病原携带者按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病毒携带者、细菌携带者及原虫携带者。按其发生于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之后,分别称为健康或恢复期携带者。如携带病原体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则称为慢性携带者。由于携带者持续排出病原体无明显临床症状,因而不引起人们注意,成为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型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测异常。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诊断依赖免疫学检查检出特异性抗体。注意: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
4.显性感染又称临床型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由于病原体本身和(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注意:显性感染是五种过程中发病率最低的。
5.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化,但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
2.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内毒素则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3.数量在同一个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改变或遗传变异等因素而发生变异。
三、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
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分为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促进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两大类。
(一)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个体生来就有、能遗传给后代、不涉及抗原识别和二次免疫应答的增强,是机体对进入人体的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又称先天性免疫或自然免疫。包括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和体液因子。
1.天然屏障作用包括外部屏障,即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如溶菌酶、气管黏膜上的纤毛);以及内部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2.吞噬作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肝、脾、淋巴细胞及骨髓中的巨噬细胞和各种粒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都具有非特异的吞噬功能,可以清除体液中的颗粒状病原体。
3.体液因子这些体液因子能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而清除病原体。
(二)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仅针对此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对其他抗原无作用。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完成,细胞免疫对细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的清除起重要作用。此外,T淋巴细胞还有调节体液免疫的功能。T淋巴细胞按其表面抗原可分为CD4和CD8两个主要亚群,CD4具有辅助和促进其他细胞的免疫功能;CD8具有抑制其他细胞的免疫功能和杀伤靶细胞功能。
2.体液免疫是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的特异性免疫。从化学结构上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A、IgD、IgE、IgG及IgM5种,在感染过程中IgM出现最早,持续时间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可用于早期诊断;IgG则出现晚且持续时向长,故多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IgE主要作用于原虫和蠕虫。
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常见的有
(1)经空气、飞沫或尘埃等从呼吸道传播:如肺结核。
(2)经水、食物等从消化道传播: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传播。
(3)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受感染的接触传播:如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传播。
(4)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媒介昆虫)传播: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疾病的传播。
(5)性传播、输血注射或母婴垂直传播:如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
3.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当某传染病易感者的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则某传染病的流行就很容易发生。
以上的3个基本条件是传染病发生及流行所必备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传染病就不会发生。在传染病发生及流行时,打破其中一个,即可控制其流行。
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包括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有决定性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季节、地区等。
六、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四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散发性发病若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处于常年水平,称为散发性发病。(2)流行若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称为流行。(3)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州界,称为大流行。(4)暴发流行若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时间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称为暴发流行。
4.有感染后免疫。
七、临床特点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4个阶段。
潜伏期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一段时间。潜伏期的长短一般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或其毒力的强弱成正比。而狂犬病的潜伏期取决于病毒进入人体部位与其至中枢神经系统的距离成正比。
前驱期指从起病至出现该病明显症状时的一段时间。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及食欲缺乏等。
八、诊断的主要方法
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注意: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病原体的检出和分离培养可直接确定诊断,免疫学检查亦可提供重要的依据。
九、传染病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彻底及综合治疗,既要治疗及护理患者,又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十、传染病主要预防方法
1.管理传染源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
①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2种。城镇需2小时内上报,农村需6小时内上报。
②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城镇需6小时内上报,农村需12小时内上报。
③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要求24小时内上报。
④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
注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2.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隔离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包括特异性保护措施和非特异性保护措施。
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甲类传染病包括
A.天花和鼠疫
B.狂犬病和天花
C.霍乱和副霍乱
D.鼠疫和霍乱
E.艾滋病与霍乱
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中最常见、只能通过免疫检测方能发现的感染过程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在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微生物、媒介,宿主
C.病原体、环境、宿主
D.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
E.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定位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虫媒传播
D.母婴传播
E.自身传播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
A.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传染源、传染性、易感人群
C.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D.有病原体、流行性、易感性
E.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涉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B.流行过程是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C.传染病流行强度一般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
D.对疫源地进行了彻底的消毒后就可宣布疫源地被消灭
E.疫源地连成片称为疫区
1.D;2.B;3.C;4.A;5.E;6.C;7.D
+++++++++++++++++++++++++++++
引发白癜风原因有哪些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yw/7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腮腺炎的预防
- 下一篇文章: 春季健康知识之腮腺炎,不可小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