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医馆论坛辨证治疗带状疱疹



辨证治疗带状疱疹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因情志内伤,肝失条达,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或饮食失调,导致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化热化火循经外发,湿热毒火外伤于肌肤而致。其病初起多为湿热困阻肌肤;中期为湿毒火盛,灼伤肌肤;晚期为火热伤阴,经络阻滞,余毒未尽。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时期,结合疱疹发病特点及患者个体因素综合考虑分析而辨证论治。

分型论治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带状疱疹发病初期,依热、毒、湿盛衰状况辨证分型,分为肝经郁热型和湿毒壅盛型;后期湿热邪去,局部疼痛依然,为气滞血瘀型。

肝经郁热型:水疱初起皮疹潮红,疱疹如粟粒,密集分布呈带状,灼热疼痛,伴有口苦咽干,烦渴,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或稀烂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疗以清肝泻火、解毒除湿为主,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连翘、生地、泽泻、车前子、黄芩、栀子、丹皮、木通、生甘草。灼热、疼痛甚者,加玄胡索、金铃子、全瓜蒌;热毒重者,加银花、连翘、板蓝根。

湿毒壅盛型:皮疹初起红斑迅速成为水疱,大疱簇集成片,有溃烂渗出脓液,发热,疼痛,口渴不欲饮,腹胀,便溏,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主,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炒白术、猪苓、黄柏、枳壳、泽泻、赤苓、滑石、炙甘草。壮热、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疼痛甚,有血疱者,加延胡索、没药、大蓟、小蓟。除湿胃苓汤出自《医宗金鉴》,具有健脾燥湿、和中利水的功效。

气滞血瘀型:皮疹坏死,出血或血痂,消退后觅紫色斑疹及色素,遗留神经疼痛,时为刺痛,便秘,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弦或弦涩。治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三七、延胡索、甘草。年老体弱或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鸡血藤、熟地,赤芍易为白芍;脾虚腹胀,便溏者,去桃仁、红花,加党参、白术、茯苓。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外治法

外洗:初、中期采用蒲公英、紫芘地丁、苦参、大黄、马齿苋、野菊花外洗进行治疗,每日1剂,煎水毫升,微温外洗患处。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若皮损有继发感染者,可选龙胆草、板蓝根、丹皮加水毫升,煮沸20分钟,待温后淋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10分钟。

外敷:用大黄五倍子膏(生大黄、黄柏各2克,五倍子、芒硝各10克,共研为末,加入凡士林56克,配成30%的软膏)摊于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或用硝黄止痛膏(生大黄、黄柏、芒硝、五倍子熬为膏)外敷,每日换药1次。

外涂:加味不二散(蜈蚣、雄黄、青黛、大黄、冰片研成细末混匀)用浓茶水调成糊状,直接涂于患处。或雄蜈散(雄黄、青黛、白芷、蜈蚣、冰片研成细末)用白醋调成稀糊状,涂于患处,1日4~6次,连用7天。

针灸治疗:依据中医经络理论而取穴治疗,有明显止痛、消炎作用,特别对神经疼痛有明显的疗效。在带状疱疹头足各刺一针,在疱疹分布区域外侧寻找疼痛敏感点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头尾两针接电针治疗仪,留针40分钟,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用梅花针循经叩刺,令皮肤出血。针刺夹脊穴为主,再根据疱疹分布情况,分别在病变区域上缘与下缘每隔2~3寸向病变中央带交错沿皮下透刺2~5寸治疗,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行针时根据每个穴针下虚实的感觉不同分别施以捻转或提插补泻手法,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针刺法:取穴支沟、阳陵泉、丘墟,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留针5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再用梅花针叩刺疱疹及周围皮肤,以刺破疱疹,然后拔罐10分钟。还有半刺拔罐法、针刺放血性药罐法和辨证针刺法,以及毫针围刺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均有可靠疗效。

耳针:常用穴为肝区、神门及皮疹分布属区,刺针捻转1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子压贴穴位,隔日1次,双耳交替。

穴位注射:用苦参素注射液注射于相应经络的穴位,如肝、脾、肾、肺俞及太冲穴。用板蓝根注射液4~6毫升,维生素B12毫克,用针管从皮损周围向中央皮下注射,每日1次。

拔罐:找到水疱最密集、疼痛最剧烈的两端,选用两个中型火罐,用投火法(用95%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把两罐扣在水疱最密集、疼痛最剧烈的两端,留罐至疱疹拔破,毒血流出,然后起罐。次日在前日拔罐部位内侧拔罐,依法施之。每日一次,每次施术后把拔破的疱疹消毒,把流出的渗液擦净。治疗时应慎防烫伤,如烫伤可用甲紫溶液涂抹患处,避开此处继续治疗。一般5~7天即愈。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医院
白癜风北京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zl/10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