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隔蒜灸治疗方法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
前几天有粉丝追问有关于带状疱疹的艾灸治疗方法,草民这些年来也曾用灸法治过不少带状疱疹,不敢藏私,发帖分享给大家。
首先呢,我们艾灸选用的大蒜,尽量选用紫皮独蒜。第一是因为紫皮独蒜味重力猛,疗效好。第二是因为独蒜个头大,用蒜片灸时比较容易切片扎眼儿。
??这个就是紫皮独蒜咯
我们把大蒜横切成大约三毫米的片状,然后用牙签在上面扎眼儿。在不会把蒜片扎散掉的情况下,尽可能扎密集一些,因为艾绒的药力和艾烟以及热量,都要靠这些细小的眼儿下传至穴位。
然后我们用蒜片把出疱疹的地方围起来,在每个蒜片上放搓成宝塔状的艾绒,每天灸一到两次就可以了。一般我们从三壮开始,也就是第一次,每个蒜片上灸三壮。如果没有异常反应,比如起水泡之类的,下次就加到五壮。一般最多七壮就足够了。
下面是一个带状疱疹患者治疗之前的照片,患者疼痛难忍,彻夜难眠。
火辣辣的痛哦
我们帮患者第一次艾灸治疗中的照片:
香喷喷的烤大蒜味道??
第一次治疗结束,当场止痛,第二天患处已经开始结痂了:
下面那个点点,是灸起的水泡破了以后的印痕,所以我们要小心,逐渐加量才行
然后,灸了几次这位患者就彻底康复了。
但是我们临床中还遇到这样围灸,到最后带状疱疹四周都好了,剩下中间一个点,反反复复去不了根。
这时候,我们用一次围灸,然后在中间的疱疹处用刺血笔(血糖笔就行)点刺几下,然后用拔罐器拔出黑紫色的瘀血,患者就彻底康复了。
带状疱疹是西医名称,中医称之为缠腰蛇或者生蛇、缠腰火丹。如果治疗得当,一周以内就会康复如初。但是如果注射抗生素之类的,大部分患者都会留下神经痛,疼痛难忍,延绵不去。这时候我们用隔蒜灸或者悬灸,让病情发出来,然后再彻底根治就好了。
有很多中医在用龙胆泻肝丸、复方青黛散之类的中成药在治疗带状疱疹,往往治疗时间长,病人多受痛苦,最后也很容易留下神经痛。这是因为,带状疱疹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属于寒毒,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是无法彻底治愈的,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带状疱疹很好治,根医院的病。而且,医院治疗效果也很渣。有兴趣的朋友多学学艾灸吧,自己在家就搞定了。
愿灸法广为传播,造福更多人,转发即是善行!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zl/10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胚胎停育,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 下一篇文章: 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治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