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森林脑炎防控及疫苗应用研讨会在吉林



为了在森林脑炎流行高峰来临前,部署相关防控工作,扩大重点人群免疫覆盖率,形成有效免疫屏障,从而达到降低森林脑炎在我省发病率的目的。吉林省预防医学会于年2月13—14日在吉林市召开了“森林脑炎防控及疫苗应用研讨会”。省结防院副院长邓立权出席会议,会议特别邀请了武警吉林省总队后勤部医院有关领导参加。

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通化市、白山市、长白山管委会以及所辖县(市、区)的疾控中心主任和免疫规划科科长共余人参加了会议。

邓立权副院长在会上强调:森林脑炎是根据我省疫情情况和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列入法定报告和管理的传染病,各地区要充分认识森林脑炎防控工作的重要性,采取“一病一策”的防控策略,认真部署各项防控工作;分析历年疫情资料,开展疫情监测,进一步明确重点人群、重点地区,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结合报纸、新媒体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做好森林脑炎防控知识的普及工作;要做好对重点人群森林脑炎疫苗的免疫接种各项准备工作,采取有效手段降低森林脑炎在我省的发病率。随后他还对其他计划免疫相关重点工作进行了再部署。

会议介绍了我省森林脑炎疫情及相关防控知识,森林脑炎的疫苗使用及其临床效果观察。最后,各地展开了森林脑炎防控工作经验交流。此次会议的召开,分析了我省森林脑炎的疫情现状,阐明了防控策略,规范了免疫程序和方法,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为指导我省森林脑炎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森林脑炎防控小知识

什么是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是森林地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系由森林脑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森林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蜱传脑炎病毒中的一型。本病是最早发现的由硬蜱传播的病毒性脑炎,且首先发现于俄罗斯远东森林区,以春夏季发病为多,故有称之为蜱传脑炎、俄罗斯远东脑炎或俄罗斯春夏季脑炎。

森林脑炎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起病急剧,主要症状包括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发热及感觉过敏等。多有迟缓性麻痹或运动障碍,尤其是肩胛骨和颈部肌肉,病程10-20天,病死率较高,在未死亡的病例有部分患者会留下麻痹型后遗症,从而丧失劳动能力。

森林脑炎病毒如何传播?

硬蜱为惟一的传播媒介,经蜱叮咬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当蜱叮咬受感染动物血液时,病毒进入蜱体内繁殖,再次吸血时,蜱唾液中的病毒可使易感动物感染。受感染的牛、羊均可从乳汁中排出病毒,饮用未经消毒的奶可以感染本病。此外,实验室工作人员亦经口吸人或经黏膜沾染而感染本病。

森林脑炎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流行有严格的地区性、季节性与职业性。主要见于我国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我省长白山森林地区属于本病疫源地。流行于春、夏季。一般在4月末开始出现,5~6月为发病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发病的季节与硬蜱的活动季节密切相关。感染者多为林区工作人员,如采伐工人、调查队员、筑路工人和地质勘探人员等。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近年因旅游事业发展,旅游者感染渐多。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大多数为隐性感染,仅少数人出现症状。感染后均可获持久免疫力。

如何预防森林脑炎?

由于森林脑炎病毒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绝大多数森林脑炎病例均有明确的蜱叮咬史,药物灭杀难度大且成本高,所以要预防为主,可以通过以下手段:

1、进入有蜱地区或林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用驱避剂喷涂衣服。防止蜱叮咬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2、一旦被蜱虫叮咬皮肤时,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正确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同时,应立即就医。

3、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如医院取出蜱虫头部。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5、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森林脑炎,每年3月份应对入林区及进行户外活动人员普遍进行预防接种注射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森林脑炎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对控制森林脑炎的流行效果显著。接种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森林脑炎病毒的免疫力。

森林脑炎灭活疫苗接种方式为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基础免疫为2针,于第0天、第14天各注射一次,以后可在流行季节前加强免疫1针。森林脑炎灭活疫苗接种具体事宜请咨询当地县(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赞赏

长按







































2019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甲氧沙林搽剂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zl/1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