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预防丨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症状

预防

预防

手足口

疱疹性咽峡炎

区别

特征

护理

临床表现

手足口

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等一类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临床表现

普通病理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具有以下特征,尽早治疗

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

 (一)持续高热不退。

  (二)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五)高血压。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疱疹性咽峡炎

发病原因及主要流行特征:依然为肠道病毒(多为柯萨奇A组)感染引起,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1.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1-7岁多发。

2.潜伏期常2-4天,常突然发热及咽痛。热程大都2-4天,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

3.可伴有头痛、腹痛、肌痛及呕吐、咳嗽等症状。

4.病程大多4-6天,偶有延至2周者。大都预后良好,偶有腮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但极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可合并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5.查体可见咽峡部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2-3日后疱疹加剧扩大,不久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特别疼。

6.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以此病为首发,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7.实验室检查:多数白细胞总数正常。如白细胞总数升高(>10×/L)和或中性百分比升高(>80%),静脉血CRP升高(>10mg/dL)及指血CRP(>20mg/L)明显高于正常,可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治疗原则: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属于病毒性疾病,目前无特效药,通常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抗病毒药,例如双黄连、蒲地蓝等。

本病预后良好,很少发生合并症,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给予抗菌素和静脉滴流。但是有些患儿如果合并细菌感染,那么就需要使用抗菌素。

另外,有些小患儿患病期间由于疼痛无法进食,也可以通过输液的方式补充营养及对症处理。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区别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特征不仅有发烧、流涕,而且还伴有口腔内出现白色小疱疹的症状,有时容易让家长误认为是手足口病。区别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看孩子的手脚有无疱疹,手脚有疱疹的是手足口病,而疱疹性咽峡炎仅有咽部及口腔黏膜发生疱疹。

家庭护理要点

1、护理上要注意四多一少,多洗手,多喝水,多休息,少量多次进食,以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同时也要注意给患儿补充营养,选择一些清淡,如米粥、面汤、果汁、菜汁等。不要进食辛辣、甜腻或油炸的食品,不吃过热的食品。

2、得了疱疹性咽峡炎,牛奶要少喝,最好不喝,因为疾病时期的孩子,此时孩子胃肠功能较弱,而牛奶属于大分子蛋白质物质,不易消化和吸收,会加重孩子胃肠负担,还会产生额外的热量,加剧病情,给治疗疾病设置一道障碍。

3、最好隔离患儿至症状缓解后2周,避免传染给其他健康的小朋友。

4、痊愈后,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去嘈杂密闭的公共场所。因患过此病的孩子还会反复感染。

5、注意口腔卫生,可每天用淡盐水让孩子漱口,婴儿可用淡盐水棉球擦拭。

6、如今正值疱疹性咽峡炎的疾病高发期,1~7岁的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因此对周围环境一定要多加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家长在发现孩子咽喉部有疱疹,要高度重视起来,医院进行医治,从而使孩子早日恢复健康活力。

辣妈扫一扫,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zl/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