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溶瘤病毒奇金淋巴瘤患者感染了新



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最近,BritishJournalofHaematology(英国血液学杂志)报道,一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四个月后,他体内的肿瘤竟然神奇般的几乎消失不见了。据介绍,这名患者现在61岁,因为严重的肾衰竭,正在接受血液透析,在肾移植失败后,他已经停止了免疫治疗三年时间了。之后,该患者因出现了淋巴结肿大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入院治疗,结果检查发现他感染了EB病毒,得了晚期霍奇金淋巴瘤。在检测出患上淋巴瘤后,该患者因呼吸困难再次入院,祸不单行,PCR检测将其确诊为新冠病毒阳性,在医院接受了11天护理,症状缓解后,该患者回家休养,在此过程中,该患者未接受皮质类固醇和免疫化疗。四个月后,该患者在接受复查时,PET-CT显示淋巴结病变减少,肿瘤几乎完全消失了,EB病毒也大大下降了。如上图所示,左边黑色区域显示癌细胞已扩散至全身多处器官,而右图显示,四个月后他体内的肿瘤细胞几乎消失不见了。研究人员猜测,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触发了患者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激活的免疫系统成功清除了体内的癌细胞。从机理上看,溶瘤病毒不仅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通过刺激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抗肿瘤效果。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感染新冠病毒导致体内肿瘤消失,目前仅有这一个案例。但这个案例提示,新冠病毒或许具有开发改造为溶瘤病毒的潜力。

延伸拓展

溶瘤病毒(Oncolyticvirus)是优先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的一类病毒。初期,部分肿瘤细胞被溶瘤病毒特异性感染和破坏。随后,溶瘤病毒在肿瘤细胞进行复制和增殖,释放出新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感染和破坏其他肿瘤细胞。溶瘤病毒通过直接溶解肿瘤细胞或者刺激宿主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来发挥溶瘤的功效。

溶瘤病毒作为“免疫修饰平台”,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使病毒自身表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抗原、细胞因子和T细胞衔接器;克服T细胞免疫肿瘤细胞的屏障,作为抗癌过程中的新协同机制。

目前,大量的溶瘤病毒的研发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大部分处于早期临床阶段。溶瘤病毒疗法所使用的病毒主要以下几类,目前研究最多的是腺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

DNA病毒:腺病毒科(腺病毒)、疱疹病毒科(单纯疱疹病毒)、痘病毒科(痘苗病毒)、微小病毒科(细小病毒)

RNA病毒:小RNA病毒科、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呼肠孤病毒科、逆转录病毒科、弹状病毒科。

主要在研溶瘤病毒的作用机制

ChristosFountzila,etalOncotarget,,Vol.8,(No.60),pp:-

01

溶瘤病毒发展

严格来说,目前获得上市认可的产品只有一款年FDA批准的Amgen(安进)公司的T-vec(Imlygic,I型单纯疱疹病毒),用于黑色素瘤患者的局部治疗,是首个获得FDA批准的溶瘤病毒治疗药物。年又分别在欧洲和加拿大获批上市。

早在年和年,CFDA就批准了两款溶瘤病毒产品上市,分别是赛百诺的今又生和三维生物的安柯瑞(H)。但这两款产品是国内溶瘤病毒的“早产儿”。由于当时国内临床试验标准不完善、审批政策较为宽松以及产品专利之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早早上市的两款产品临床疗效还未得到国际认可。

02

溶瘤病毒临床研究现状

溶瘤病毒目前在欧美国家的公司做得比较好。已经有一大批的海外公司走到了临床二期/三期,其中临床进展最快的产品管线,和T-vec相比没有突破性的优势,在骨架设计和产品思路上大同小异,预计有效性上不会有显著进展。但是可以发现,这些公司往往不仅仅一个产品管线。临床进展较早的产品中,在病毒骨架上有了新的设计思路。其核心是调动免疫功能杀伤肿瘤,比较常见的重组溶瘤病毒有插入细胞因子如GM-CSF和IL-12等,部分公司也开始尝试插入以OX40为代表的免疫共刺激分子,还有插入以PD-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近期也出现用溶瘤病毒+BITE的策略,通过肿瘤宿主细胞表达的BITE可以募集现有的T细胞来对抗癌细胞。即使靶细胞表面不存在MHC-1时,使用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分子也可以诱导T细胞活化。使用靶向癌细胞标志物和T细胞的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导致长期的抗肿瘤免疫,在特定情况下还会出现旁观者效应。

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分子(BiTE)

图片来源:BiTEMoleculesforCancerTherapy–OncoBites

国内溶瘤病毒产品公司发展较为缓慢,以获得海外公司技术授权、T-vec技术团队回国及国外教授回国创业这三大类为主。当然也逐渐有一些国内的教授团队开发新型的溶瘤病毒种类,但阶段还处于早期。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by/1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