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和脑膜炎的康复2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一般病后1~3周,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稳定,便进入恢复期,可进行功能训练。此期目的在于进一步恢复神经功能,争取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恢复期一般可分为软瘫期、痉挛期和改善期。
软瘫痪期指发病后数周内(平均2~3周),患者已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障碍,生命体征稳定,但四肢的肌力和肌张力消失或很低,即BrunnstromⅠ期,此期治疗主要是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运动,这不仅可预防挛缩的产生,更主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自已的“能动”增强对恢复的信心。还可配合针炙和功能性电刺激等治疗。
痉挛期的治疗主要是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改善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促进选择性主动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的恢复,同时继续控制肌肉痉挛;此时应更多地患者体验正常肌张力、姿势和运动更好的恢复,同时继续控制肌肉痉挛;此时应更多地给患者体验正常肌张力、姿势和运动的机会,促使其学习多种模式,多个肌群协调的组合运动,增大其正常的运动感觉输入。
近年来日益广泛应用Rood、Bobath、Brunnstrom、Kabat、Knott、Voss等人提出的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altherapy,NDT)和神经生理学疗法(neurophysilogicaltherapy,NPT)。后者注重于已丧失运动能力的复原上,其主要共同特点是:①应用感觉输入以促进或抑制运动功能。②利用反射促进或抑制随意运动,如利用牵张反射来诱发某些特定肌群的活动,应用有目的性的活动模式来诱发大脑控制随意运动的能力,抑制基本些病理性反射等。③利用人类正常的发育顺序来刺激随意运动的正常发育。
运动训练大体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如翻身→坐→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来进行。大多数患者可跨越膝立位和跪行的阶段,由坐位直接转换到站位;但对躯干肌、臀肌力量太差的患者仍需训练跪立位和跪行,至于从哪个阶段开始训练要根据患者病情决定。
①床上训练:应尽早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等体
位变换,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训练,(双桥、
单桥训练)上肢活动,下肢活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
常生活活动训练。
②坐起训练:应尽早进行,先从半坐位(30°~45°)
开始,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从仰卧位到床
边坐位,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③从坐到站起训练:双脚后移,躯干前倾,双膝
前移然后髋、膝伸展而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
前移及髋、膝屈曲而坐下。
④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先作站立的准备活动,
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或双下肢蹬圆木训练以增
强肌力;起立床训练,逐渐增大角度,双足负重后感
受器受刺激引起强烈冲动,对训练下肢伸的能力,提
高活动能力有益,然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平行杠间
站立及徒手站立;最后进行站立平衡训练,要求达到
三级平衡。
⑤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活动:如扶持立位下患
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训练,患腿负重等;
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然后扶杖步行,(四足杖
→三足杖→单足杖)到徒手步行。
⑥改善步态的训练:重点纠正划圈步态,上下台
阶训练。开始时要按“健腿先上,患腿先下”的原则,
待安全可靠后再任其自然。
⑦复杂步行训练:如高抬腿步,绕圈走,转换方
向,越过障碍走,各种速度和节律的步行以及训练步
行耐久力,增强下肢力量,训练步行稳定性及协调运
动。
⑧上肢及手功能训练:上肢和手功能对于生活自理和劳动至关重要。需进行强化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如仰卧位上举手臂,用手摸前额,摸枕头;坐立直臂前举、外展、后伸及上举。肘关节的活动,如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尤其要多做与功能密切相关的背伸和侧偏移的活动。掌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拳、释拳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的训练,见脑卒中。
当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发生肢体挛缩,产生对下述功能不利时,如:①妨碍肢体运动;②发生肢体挛缩;③妨碍合适体位置摆放和进行卫生处理;④在强力肌痉挛时发生自伤;⑤在进行关节活动和肌痉挛时特别痛苦;⑥痉挛明显,用于缓解痉挛所采用的康复治疗时间远远超过用于改善功能的时间等,才考虑针对肌张力过高和部分肌群或整个肢体或躯干痉挛性麻痹而进行治疗。
一旦出现共济失调,治疗常较为困难,可用加重的助步器或腕袖可能有益。若共济失调在近端关节和远端关节不相同时,可选用不同的支具,对某些关节进行制动也可能有帮助。如出现Parkinson综合征,即可应用左旋多巴及安坦等药物治疗,但必须在用药前后对功能进行评估,以肯定其疗效。
康复训练中注意事项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主要危险因素有:心血管合并症,摔倒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继发肺栓塞等。在康复中要予以监护和防范。同时要保持患者平稳的情绪,练习过程中要穿插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过速、用力过大和时间过长的训练是有害的,对年老体弱患者更要注意。训练阶段,如安静时心率超过次/分,血压收缩压超过24.0kPa(mmHg)、有心绞痛发作或严重心律失常时应暂停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此期患者不同程度地留下各种后遗症,如痉挛,肌力减退、挛缩畸形、共济失调、姿势异常甚至呈软瘫状态。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继续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并尽可能改善患者的周围环境条件以适应残疾,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同时进行职业康复训练,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
后遗症期康复的具体内容为:
(1)在医务人员指导下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包括全身体质增强和针对性的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2)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步行器、轮椅、支具、功能性电刺激器等),以补偿患肢的功能。下肢支具的使用主要是使站相稳定,摆动相容易控制,使获得接近正常的步行模式,预防挛缩畸形。下肢短支具主要用于踝过伸和外翻;下肢长支具主要用于严重的膝不稳定。功能性电刺激常用于矫正足下垂。对于支具不能矫正的畸形,可采用适当矫形的手术。
(3)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代偿作用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健手通过训练是完全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必要时可加用自助器具
(4)对家庭环境作必要和可能的改造以适应此期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需要,如门槛和台阶改成坡道,蹲式便器改坐式便器,厕所及浴室加扶手等。
2.物理因子治疗
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其措施分为针对脑部病灶及针对瘫痪肢体两方面。
(1)对脑部病灶的理疗
1)碘离子直流电导入法
2)超声波疗法
3)脑部仿生电治疗(小脑顶核电刺激)它通过仿生
物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减轻水肿,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促进
神经功能恢复,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是一种新的治
疗手段。该仪器特点是无创伤治疗,操作简单安全,可用于
24小时连续治疗,而无需人员监护,加强重症或治疗关键期
的治疗效果,并能使中风后遗症的瘫痪肢体得到改善。该治
疗仪有三路波形独立输出,且去除波形上的杂波,所以在治
疗强度上它能够达到15mA,而使病人没有刺痛感,有两路输
出,标准一路最大输出电流峰值范围11~21mA,增强一路最
大输出电流峰值范围:32~55mA。
(2)对瘫痪肢体的理疗
1)超短波治疗
2)痉挛肌电刺激疗法
3)方波脊髓下行通电疗法减轻肌痉挛
4)生物反馈疗法
5)其它如中频电疗法、热水浴等
(四)作业治疗—感知认知训练
脑炎和脑膜炎后感知、认知功能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限制患者社会交流,因此要重视康复治疗。感知、认知康复治疗已成为脑炎脑膜炎患者急性期和急性期后的基本内容。
该治疗主要是指对感知、记忆和语言障碍的治疗,也就是针对因脑炎脑膜炎后所致认知障碍所带来的完成某一任务、目的、动作发生困难,进行治疗训练的技能和策略,用以改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每天生活状态的功能。
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很快,都已编成计算机程序以供选择使用,并提供认知的辅助工具,用以寻找学习与工作相关技能的最高价值。
目前治疗常采取如下措施:
1.对感知障碍的训练
(1)躯体认识多见于左大脑半球损害。若为
左右失辨,训练重点应针对障碍侧注意力,也可用
颜色或其它方式代偿;如为躯体部位失辨,则训练
身体映像认识、空间感知;如对手指失认,则增加
手指皮肤刺激(压力和接触),时间不少于2分钟;
如为痛感缺失,则以教育为主。
(2)单侧忽视对患侧皮肤进行刺激,包括采
用扫描法、躯体认识和大小估计、复合性视觉感知
训练等。
(3)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常缺少上下概念,
有时与视觉空间失能相似。治疗针对特定障碍训
练。
(4)地形定向障碍患者不能从某地到另一地
方,可采取反复适应,并用各种标记加强认知。
(5)图像定向障碍不能辨认前景和背景,治
疗采取适应性或代偿的方法。
(6)结构失能,右大脑半球损害时出现绘制图
形复杂化,且不能组织空间关系,多与视觉空间障
碍有关。左大脑半球损害时出现绘制图形简单化,
但能组织空间关系,多与概念或执行障碍有关。训
练采取提示、适应、代偿的方法。
(7)穿戴失能加强实践操作,即采取动作分
解、反复训练。
(8)目的失能包括理解性失能和观念性失
能,强调序贯性活动的反复训练。
2.对认知障碍的训练
(1)注意力是指专注于某一特定刺激的能力。
注意力障碍者不能整合所获得的信息。注意力包括警
觉(保持较长注意时间至少30秒以上的能力)、分配
(处理注意力集中和分散程度的能力)和选择(在众
多信息中选择最应你有一封来自孝感晚报的邀请函请注意查收你有一封来自孝感晚报的邀请函请注意查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pbc.com/nyzl/4165.html
- 上一篇文章: 病例学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MR影像
- 下一篇文章: 典型病例高热不仅仅是发烧